老辈儿的八仙桌

作者: 冷卫华2019年12月11日情感驿站

忆往昔,脑海深处时常会浮现出祖辈留下的那张八仙桌,桌子形态方正,红漆裹身,结体壮实,榫卯相契。沉甸甸的楸木支起四条鹤腿,轻盈的梧桐木做方面儿,用的都是本地普通的材质。桌面虽然有些坑儿洼儿和烟火烧燎的斑迹,但梧桐木那行云流水般的纹理却自然清晰。这桌子往堂屋或是院子里一放,如儒如道如佛,稳定平和而不失大气,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定感,再加上它那仙风道骨的名字,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八仙桌是我爷爷的父辈们集资打造的,算来它生于民国时期。我的太爷爷弟兄五个,都是种地为生,日子过得清苦,但他们从没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那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是为老人婴孩庆生,家家户户都要来很多客,小小的炕桌根本容不下客人喝酒吃饭,常常令主人尴尬。太爷爷弟兄五个一商量,决定举五家之力,请匠人打造一张只有地主老财家才有的红漆八仙桌,立志要在客人们面前“秀”一把!

桌面取材于我太爷爷院里的老梧桐树,桌腿用的是我三太爷爷门口的楸树。其他三位没有出材的太爷爷,负责匠人的吃喝和工钱。本来是打算再打造八把太师椅的,但由于材料和工钱短缺,只能遗憾地作罢。崭新的八仙桌打造好了,太爷爷们口头约定,弟兄们谁家有客,谁家就用八仙桌。

及至传到我爷爷这一辈儿,家族大了,门户多了,八仙桌流转的频率逐渐升高。后来不但家族内部使用,整个村庄的穷人家都来借,八仙桌成了村里人的公用家具。土改时村里人在八仙桌上斗过地主、分过田地。更为传奇的是,在挨饿的年代,它还作为家徒四壁的门户家中装门面的家具,为几个光棍汉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我记事时,那张八仙桌是我见到的最大最珍贵的家具之一。我在上面抓过周,写过作业,下过象棋,打过扑克,吃过饭。那时,抬红漆八仙桌回家已成为贫穷村庄里一道流动的风景。小时候,我们家要用八仙桌了,我和弟兄们总是欢呼雀跃着去搬,一来为桌子终于属于我们了而高兴,二来我们在八仙桌上总能吃到好饭好菜。八仙桌在家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阳光。而八仙桌离去的时候,我们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我爷爷是公家人,亲戚朋友一大箩,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时,远的近的穷的富的老的少的,宾客盈门。爷爷专门为八仙桌打造了八只杌凳,杌凳为正方形,取材榆木,结实沉稳,涂了红漆,与八仙桌浑然天成。年长者一人一只杌凳,小辈的两三个人挤一只杌凳或是坐长条凳。所以,八仙桌到了我们家,常常就是十仙桌、二十仙桌了。

招待客人时,摆放八仙桌是有规矩的,桌子的梧桐木纹在尊长者面前是顺着的,断不能横着。酒过三巡,宾主间便打开了话匣子,谈天说地,人声鹊起。从国共关系谈到战争,从盖房子娶媳妇谈到油盐酱醋,话题总是层出不穷。中间常常爆发争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往往是求同存异,下一次八仙桌上相聚再论。我记得最激烈的一次争论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年纪长的宾客不支持,年轻人则热烈拥护。两派在八仙桌上争论了将近十年,最后,还是现实把老人们说服了……我小时候是坐在爷爷的膝盖上见宾客的,他们论战一开,正是我放开肚皮吃菜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大人们的争论给了我知识的启蒙和了解外面世界的渴望。

对八仙桌的冷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家口少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小巧的圆桌、钢化玻璃桌等不同款式的桌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渐渐地把八仙桌遗忘了。我于数年前受收藏界一位朋友之托回村查找,终不见踪影,估计早被做了柴禾填锅底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