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高考岁月

作者: 郭汉斌2019年12月26日心情随笔

从洛阳师专毕业将近35年了。每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去回忆过去的生活。有段时间讲述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生活状态的电视剧《雪花那个飘》热播,那些似曾相识的喜怒哀乐让人激动不已,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参加高考的往事。

从1977年9月开始,就不断传来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大家都将信将疑。10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整个社会沸腾了!但初中毕业后没有机会再读高中的我并不打算准备复习考试,因为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自己不行。

高考时间一天天临近,一次工作中,我的右手大拇指被电锯刮伤在家休息。百无聊赖,我去看望在郑州骨科医院进修的初中同学郭志豪,顺便询问能否有进修的机会。到郑州后,才发现他正要收拾行囊回去报名参加高考。他劝我:“以高中同等学力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你在初中学习成绩不错,为何不试试呢?”

当时离高考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了。回村后我到大队部报了名,选择了文科。当时物资紧缺,记得报名表用的都是麻纸,质量很差。由于害怕被讥讽,参加高考报名的事我没有声张,也没敢到处去找复习资料,随便在家中找了几本初中的书翻了翻,写了几篇作文。

1977年12月初,我与全国570万名考生一道,走进了考场。高考在每个公社所在地都设了考点,我是在平乐公社高中参加的考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答起试卷来很放松。当时的作文题有两道,一道题目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另一道是《为抓纲治国初见成效而热烈欢呼》。我选了第一道题,用散文笔触表达对毛主席的真挚怀念之情。平时我虽然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但由于当时初中语文没安排古汉语教学,对很多古文内容一知半解。记得在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时,我因为搞不懂,就译成了“难道就不怕死吗”。后来每当看到这句话,都会想到当时的幼稚可笑。

1977年高考分数不公布。春节后,通过本村在洛阳地区行署工作的熟人,查到我的成绩是177.5分,其中数学才考了4分;同时知道当年的体检线是180分。对自己考试失利,不仅没沮丧,反而更有了信心:半个月的准备已考得不错,好好复习,肯定能考上。

1978年春天,送走考上大学的同学和同事,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复习计划。我先从数学下手,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复习了初中数学,又把高中数学学习了一遍。临近5月,平乐高中对考生进行集体辅导。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看到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感到压力很大。我的初中老师黄克俭一脸严肃地告诫大家:“不要患得患失。若不考就此罢手,专心工作。若要考就要破釜沉舟,哪怕你瘦10斤肉也要干!”黄老师的话激励我度过了当时最艰难的阶段。高考结束那年,我还真的整整瘦了10斤肉。

7月20日,我又走进了高考考场。

高考分数终于公布了。我的总成绩是329分,位居文科班第二名,这引起了轰动。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我终于接到了洛阳师专的录取通知书。尽管与原来的预期有差距,但通知书仍是沉甸甸的。一时间,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我不禁潸然泪下。

1978年10月,我走进位于北宋理学家邵雍居住地并取名安乐窝的洛阳师专,开始了丰富多彩、令人难忘的三年大学生涯。

1978年全国共有61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作为当年被录取的40.2万名学生之一,我的人生轨迹随着时代大潮发生了改变,何其幸运!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