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精神与大国风度

作者: 严其姝2019年12月31日感悟日志

在浩浩历史长河的众多朝代中,我对唐朝情有独钟,原因无他,乃其宏大之气魄耳。今日大明宫一游,更加深了我对唐的喜爱。

提起唐,我们总是会想起唐诗,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广袤无垠,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恢弘之势。着名文艺评论家林庚先生曾把它命名为“盛唐气象”。其实这种盛唐气象不只是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为凝固艺术的建筑自然也是当仁不让。在游览大明宫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同于宋朝的飞檐和明清的雕梁画栋,唐朝建筑的屋檐只是简单地用斗拱顶托,方方正正地立在那里,简洁却端庄。其实正是这种对建筑修饰部分的看似不在意,恰恰彰显了对建筑主体的突出与自信——唐朝的建筑不靠细节去博人眼球,主体本身的庄重感便能使人产生敬畏。

那么到底是什么铸就了如此大气磅礴之文化?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包容精神。一方面,我们绝不紧闭国门,而是勇敢地与各色文化相融合,不论这种文化与我们的本土文化有多大差别。大唐的高僧跋山涉水前往印度,只为获得那天竺佛经;中亚西亚的文明星光点点,经由丝绸之路的串联,连缀成一副璀璨夺目的项链,而作为丝绸之路起始国的中国,自然是吸收了各国之文化,受到了远在冈底斯山脉另一端文明的影响;外交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也是空前繁荣,立于朝堂之上的,竟有三分之一来自他国,寻常巷陌之中,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不是黑眼睛黄皮肤,以至于百姓见到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联想到1000年之后的清代还把外国人称之为“红毛怪”,我不禁扼腕叹息了。另一方面,我们从不因自身文化的强大就把它紧紧护在怀中,而是让各国前来学习。众所周知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曾全盘学习唐朝文化,前后9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我们毫不吝惜地传播我们的文化;鉴真6次东渡,甚至在途中双目失明,也要坚持将佛学和中国文化带到日本,这在现在看来或许是不可理喻的,我们是否能真正感受到鉴真那种为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而可以暂时放下个人利益的情怀。

放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下的就是我们中国,原因何在?纵观中国历史,纵有五胡乱华,纵有北辽西夏,纵有满蒙入关,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始终没有被泯灭掉,就是因为我们的包容性,我们有这样一份文化自信去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而无所畏惧,我们愿不断从中汲取充分的养料去让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是唐朝的包容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我们更要将这种精神发扬下去,勇敢地让世界文化之流与我国文化之渊相融,不要畏惧什么文化侵略,与其担心这些,我们不如努力地发展我们的文化,强化中华文化的自净能力。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先民就已经懂得:只有文化的激荡与包容,才能使一种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要让中华民族实现复兴,让今日之国民重拾文化自信,我们怎能不坚持这种理念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