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2020年01月14日美文阅读

纳凉,对于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皖南农村,刚刚经历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一个六七十户的大村庄里,能买得起电风扇的也就四五户人家,更别提冰箱、空调和电视机了!炎热的夏季一到,整个村庄还是沿袭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去户外纳凉。

太阳落山之后,村子里依旧热气袭人。炙烤了一天的水泥晒谷场,余热尚未消褪;门前的梧桐树上,蝉儿躲在树梢上“知了知了”地叫得正欢;田野里,金黄色的稻谷一颗颗地紧挨着无精打采地低着头;熏得发黑的烟囱里,炊烟正慢慢地由浓变淡。远处的群山,由之前的明朗逐渐变成了深褐色。村子里每天纳凉之前的驱蚊行动开始了。这时,邀上三五个小伙伴,拿着弯刀,跑到山脚下、田埂边,割几把青蒿,往腋下一夹抱回家。然后从灶台里铲出一些尚未烧尽的柴火,放到大门外的地上,上面放一把枯黄的茅草来引火,再压上刚割的青蒿。一会儿功夫,一股股散发着青蒿香味的浓烟被夏季的清风裹挟着钻进屋子里的每个角落。蚊子最闻不了这样的烟味,飞蛾也不例外。这种最古老的驱蚊法很有功效,也是我每晚纳凉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儿。

炊烟散尽,暮色降临。为图省电,家家户户都习惯在各自门前的晒谷场上晚餐。晚餐前,在场上放一个小方桌,方桌两侧再放两张竹榻。从村东头的老井里挑来一担井水,用葫芦瓢舀着井水,一瓢瓢均匀地撒在晒谷场上,井水很凉,确是降温的好帮手。晚餐开始了,左邻右舍的餐桌隔得很近,有的坐在竹榻上,有的坐在小马扎上,有的站着,有的蹲着,端着碗边吃边聊。从田间地头的农活,聊到今年的收成;从老吴的水牛下了两头崽儿,聊到大华家又在后山脚下开垦了一块荒地;从化肥尿素的紧俏,聊到谢老四家的闺女考上了大学……笑声和着杯盘碰撞的叮当声,从这边的餐桌飞到那边的晒谷场。尽管没有灯光,没有电风扇,但邻里之间那其乐融融的场景却显得和谐而温馨。

月亮,终于从村子东面的莲花山上升起来了。群山、田野、村庄,顷刻间浸在那如水的月光中。田野里,数不清的萤火虫忽上忽下,一闪一闪欢快地跳着舞。蛙声伴着溪流的潺潺声,仿佛一首美妙的小夜曲在月光下吟唱,越发显出夜的祥和!村子里此时也热闹起来了,姑娘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花裙子,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弄堂里孩子们相互嬉戏,捉迷藏、“打夜战”,尖叫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村旁的田野里,几个孩子拿着玻璃瓶,在田埂上来回跳跃着追逐着萤火虫,欢快地奔跑着……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村子里孩子们的嬉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喧嚣了一天的村庄也终于安静了下来。此时,除了那沉睡的鼾声和蒲扇轻轻的拍打声,再也听不见其它的声响。我静静地躺在门前晒谷场上的躺椅上,沐浴在这柔和的月色中,独自享受这夜的恬静。此时什么都可以想,又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如水的月光下,宁静是属于我们的。辛劳了一天的人们,夜不闭户,都敞着大门,有的睡在竹榻上,有的睡在躺椅上,还有的干脆在门前的晒谷场上铺一张凉席就能打起鼾来。夜风轻柔地吹过,门前的梧桐叶微微地颤动着,却没有一丝儿声响。在这苍茫的月下,村庄、田野、群山,仿佛母亲怀抱中的婴儿睡着了一般,是那样的静谧……

离开故乡已二十五年。独处异乡久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季节更替我早已习以为常。只不过今年的夏天显得格外热,骄阳连日炙烤,高温持续不退。天刚擦黑,我便躲进空调房内不想出门。窗外,月光依旧朗照,小区里偶尔传来几声蛙鸣,声音断断续续有些孤寂,萤火虫则早已逝去了踪迹。此时,我不禁思念起故乡的夏夜里那种纳凉的滋味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