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乡魂一声傩

作者: 冯德利2020年02月15日生活随笔

每年正月十五的青山庙会是傩的盛会,是当地村民的盛会。

观看青山庙的傩戏汇演是贵池梅街镇周边十里八乡的重大事件。正月十五那天,周围村民一齐聚拢了过来,远方的文化学者和摄影爱好者也纷至沓来,于是,人头渐渐变得密集,连桥头、河边、田埂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影。

我是第一次亲临庙会现场,不知道以前年份现场如何,更不知历代的傩神大会又是何种盛况。据《文化苦旅》中《贵池傩》的描述,“汉代,一次傩祭是牵动朝野上下的全民性活动,主持者和演出者数以百计,皇帝、大臣、一品至六品的官员都要观看,市井百姓也允许参加。”“宋代,一次这样的活动已有千人以上参加,观看时的气氛则是山呼海动。”从史载情况看,称傩戏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实不为过,因为久远,所以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神秘和厚重感。

也许置身其中的村民们,并不能真切体味文化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但这种影响已经化作了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对于傩的敬畏,于举手投足间就已表现出足够的虔诚。只要傩神还在,乡村的灵魂就不会丢。这种意念无需明说,村民的表现就足以诠释其精神上的坚守。正月十五是过年的重要节点,然而在年味的仪式感渐渐淡化的当下,仍然还有许多年轻人留守在家乡,依着老人们留下来的规则演绎着神的故事,对于慕名而来的外地观众,无异于一种情感的回归。

老家的乡村就是一个大大的空巢,过年热闹了一阵子,绝对挨不到正月十五,就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由此,我格外羡慕贵池人因为傩神的护佑,而依然保持着传统年味的仪式感,让热闹持续着。锣鼓声虽然有些嘈杂,可听起来喜庆,加之一个家族聚在一起共商傩事,使村落上空弥漫着幸福安宁的满足感。

出于驱邪、祭神的目的,傩戏的古朴本色始终没有变,表演中兼具说、唱、舞等表现形式,其本身并没有什么难度,按照余秋雨的说法,谈不上有多高的艺术性。但它是村民心中的仪式,是与过年捆绑在一起的图腾,对于傩事的郑重态度,不足为外人道,村民心里在默默咀嚼着那份幸福和甜蜜。

老家没有傩,好多年前却有一支闻名乡里的花灯。一群年轻人在长辈的带领下,煞有介事地摆弄着,拿腔拿调地比划着每个动作、每个唱词,对于领悟慢了些的后辈,老人家会严肃地批评,发起脾气来俨然老专家的做派。年轻人很乐意接受这种出于关爱和善意的批评,哪怕长辈拿起棍子敲打过来,也会保持一副笑脸,乐呵呵地承受着。这是记忆里的老家,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凝聚有一股精神,像灵魂一样维系在男女老幼之间,尊卑有序,清静自然。

这种维系乡村精神合力的灵魂,在村民对待傩戏的一板一眼中得以重现,这是我尊崇、向往和热爱那片土地的重要原因,也可能就是傩戏这种很土很简单的表演形式,始终被人们所牵挂和传承的缘故吧。

余秋雨在文章里坦言对傩舞的不理解,表现出对这种古朴文艺形式的既尊重又疑惑的复杂感情。我也不能理解那唱词的含义,虽然无外乎祈福、祝愿之类的,可听不懂细节会让兴致大减。即便如此,很多和我一样的看客,还是非常虔诚而恭敬地听完每一段表演,细心体会其中的仪式感和表演者举手投足间所呈现的内心世界。由粗犷的外形看到温蕴的内心,一声说唱,便显露出百里乡魂的真谛。

美哉,傩神。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