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怀

作者: 樊学亮2020年03月13日心情日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光老人就像一位刚毅、倔强的行者,不知不觉中2016已然又走过了一大半。这不,当我们还在感慨时光匆匆、牢骚岁月无情时,今年的中秋佳节又如约而至。

中秋节,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第三大传统节日。说它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中秋节前后对农人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工者来说是一个秋高气爽、外出游玩的季节;对祖国来说紧邻国庆,又是一个新生、希望的季节!更为主要的是,在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中秋节更是一个寓意团圆、感恩人生的季节。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时代,“中秋”这个华夏古老的传统节日所焕发出的魅力和人们寄予的美好寓意,却从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反而历久弥香!而变了的仿佛唯有每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年对中秋的感悟与抒怀!

曾记得在我的儿时,我对中秋节的期盼,似乎一点也不亚于对过年的等待与渴望。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物质相对匮乏的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人们生活的重心似乎还停留在解决温饱的阶段。在我模糊的儿时记忆里,那时我的家庭,仿佛一切皆是那样的艰苦与“一成不变”:红薯疙瘩、萝卜条已然成为常年一日三餐锅中的“硬货”,白面馒头什么的除了在逢年过节、以及偶有亲戚来家时才会觅得“芳容”,平素的日子几乎就是一种奢望了。基于此,地道农户家庭出生的我,在当时幼小的心灵里就对一年中难得的几个节日情有独钟,除了过年最为期盼的应该就是中秋节了。

那时的农村几乎还没有外出打工一说,一家人守家就地常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地打粮、养家糊口俨然构成了大多农户家庭生活的全部。所以,在那时是没有在中秋节一家人才能团聚的缺憾的。如此说来,中秋节对我儿时来说最大的魔力应该就是可以吃到久违有加、香酥可口的月饼了。

曾记得儿时的家庭很是贫穷,按照习俗中秋节是要给长辈送月饼的。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就是那时送月饼大多还是送一斤装的,而亲情较远的才送半斤。当时经济拮据的父母每每在中秋节前,去村子上的供销社买月饼,也几乎是按需所购的。也就是说除去送长辈的月饼外,一家人的中秋月饼盛宴是不超过每人一个的。于是便有了每每在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跑到村子中心的供销社,趴在用玻璃做的橱窗隔断上,眼巴巴地望着柜台内用嫦娥奔月的包装纸,以及“纸捻子”(用麻纸做成的绳子)十字而绑的一摞摞秀色可餐、香飘四溢月饼、果子而大流口水。现在想来不禁嫣然一笑。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每逢中秋节前,我都会去给父亲的干娘(父亲小时候的奶娘)送月饼。由于是干娘,自然就是送两个了。而当时已然六十出头的干奶奶,每每看到天真幼稚的我,都会疼爱有加拿出一个给我,作为长辈对晚辈的奖赏。要知道,当时的一个月饼,可以说是“大物件”了。一介小我是绝不敢独享的,屁颠屁颠地拿回家里,先上交父母,然后父母掰给我相对比哥哥姐姐略大些的一块,那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自己,可以安心享用的。

一晃三十几年过去了,儿时的中秋情节、月饼往事,已然成为了人生中的一抹记忆。然而那种童年的美好与回味却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情结。

如今,2016年的中秋佳节已然如约而至。忆往昔、看今朝,不变的是月饼仍是中秋的主题,而变了的却是面对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的现代月饼却再也勾不起我食欲上久违的冲动。看着儿子也对茶几上作为零食食用的月饼不予理会,我知道如今的中秋已经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那就是中秋团圆、花好月圆的祝福与祈愿!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