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故事

2020年03月30日好文章

母亲讲的故事

文/陈培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县一中毕业参加高考,成绩达到了国家普通院校本科分数线,父母、兄弟姐妹都很高兴。我的亲朋世代都是农民,在父母看来,我算是光宗耀祖了。也许是我从小就有“擅自做主”的脾气,也许是我担心家人的反对,其实早已报考了军校。我崇拜军人的气质和英姿,感到能当几年解放军才不枉此生。不久我拿到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晚饭时母亲一句话也没说,饭后领我走到院子里,向我讲述了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初,外祖父家里有十间蓝砖大瓦房,有地、有马、有木轮大车,在本村算得上一个富户了。外祖父十几岁时和几个大户家的子弟一起上过三年私塾,那时他经常去北平、保定、天津卫做生意,可生意好像总是做不好,常常连本金也收不回来,有人说他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党、也有人说他是李大钊领导的共产党,后来知道他仅是济贫好善、为人仗义而已。家里的资产越来越少,后来才知道他将挣的钱大部分都捐了。母亲还说,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外祖父让大舅投奔了国民党宋哲元的39军,以后多年没了音讯。多年后知道大舅参加了抗击日寇的长城战役,历时五天,歼敌三千有余,是轰动全国的“喜峰口血战大捷”,大舅和众多民族英烈一起长眠在长城脚下。

1940年的夏天,鬼子来到了外祖父的村,这个村地处三县交界。一天深夜,家里来了两个外乡人,和外祖父嘀咕了一夜,从此他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好像是成了地下党,让人想不明白的是他还当了村里的伪保长。白天他为鬼子筹粮、修路、修炮楼,好像总是尽职尽责,鬼子把这个村当成“东亚共荣”的模范村。晚上家里经常来八路,二舅常常和县大队的人来取吃、穿、用的。三舅那时十三四岁了,妈妈刚刚十来岁,这时总是到巷子的拐角听远处的动静。祖父也总是将八路军需要的东西提前准备好,这里又是八路军的堡垒村。

1943年,是我外祖父家最不幸的一年,夏天,二舅在随县大队袭击抢粮的日伪军时受伤,当敌人搜到他时,他拉响了身上的一颗手榴弹,与一个鬼子一个伪军同归于尽,牺牲得很壮烈。秋天刚过,外祖父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天比一天重了起来,请本村的郎中扎针时,坐在圈椅里晕了针,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双眼盯着屋顶,到死没有合上,那年他仅五十三岁。

一九四七年我们这里是冀南解放区,二舅定为革命烈士。十七岁的三舅参加解放军刘邓兵团,挺进了大别山,后转战全国各地,参加大小战役几十次,多次受伤立功。解放后部队上派两名战士专程送到县民政部门,办完移交后共同送到了家里。他失去了一个胳膊,胸部留下了两块弹片,成了由国家终身供养的一等伤残军人。一家四个男丁,两个为国捐躯,一个死不瞑目;仅活着的残废三舅要支撑起这个破碎的家,有人说这一家满门忠烈。

一九五八年的夏天,三舅找人修缮漏雨的房顶时,在梁檩的接口处发现了一块发了黄的白布,还能清晰地看清上面有三行毛笔字,写着外祖父的名字和“身在曹营心在汉”七个字,上面加盖了“中国共产党冀南特委”和“抗日县长ⅹⅹⅹ”的两个方形印章,下面的落款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六日。三舅激动地送到了当时的县委组织部。后来县委还专门来人在村里的全体党员大会上认定了外祖父是地下共产党员,这是给外祖父亡灵最大的安慰,我想他会微笑地闭上双眼的。

大舅的尸骨已无法找回,灵魂应该回归故里。根据乡亲的建议和家人的心愿,三舅召集乡亲和近亲一百多人,择了一个吉日,在棺材里放进了刻上大舅名字的“蓝砖”,认认真真地为大舅举行了葬礼。

济源的三个故事

文/宁爽

60多年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致的闭幕词讲到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此也就有了《愚公移山》这篇传世名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故事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济源市。这座城市的街心,高高矗立着一座极富张力的“愚公移山”塑像,远望近观,均能感受到一股蓬勃之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济源先行一步,以“五小工业”而闻名遐迩。经过多年积累,工业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超过七成。发展的隐忧也如影随形,近年来,和国内不少工业城市一样,济源的钢铁、铅锌、化工等主导产业遭遇行业危机,工业发展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显现。

在当前和长远的反复权衡中,济源选择了后者——古时愚公矢志移山,今日“愚公”养山造绿——调转马头再造青山绿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英战太行”的故事广为流传。民办教师朱元英、劳动模范卫同英、造林女状元酒同英痴心造林,成为今日“愚公”的榜样。

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一种别样的精气神。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让济源的绿色品牌越叫越响。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济源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连续7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

城市发展绿色,绿色也在创造城市。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的同时,背靠太行的济源“眼睛向海”、扩大开放,演绎出浓墨重彩的“春天的故事”。这个人口仅70万的年轻城市,与华能国际、兵装集团、国电集团、北大方正等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云集欧美、东南亚、日本和港澳台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近300家,富士康、中煤科工等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新兴产业集群正昂首崛起。

无边光景一时新,病树前头万木春。改革开放已历35年,愚公精神历久弥新,济源的三个故事,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和启迪。

小河的故事

文/自强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绕村而过,潺潺的流水,浇灌着在它身边一茬一茬生长的孩子们。

小河并不宽阔,从横在上面的一座小桥这头走到那头,只需眨几下眼的功夫。小河也不很深,在河里游泳,使劲儿来一个猛子就能触到河底。但,这已足够让顽皮的孩子时刻离不开它。

春天是小河的枯水期,它就像一口盛干饭敞开盖子的大锅,露着干干的河底,也像一只干渴张开的大口,等待雨季的来临。被水冲刷过的河床,这儿高一堆,哪儿凹一块,仿佛被剔去肌肉的一副骨架,与两岸蓬勃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它像一只沉睡的巨兽,可以让我们任意摆布:掀开干裂的土块,挖几条泥鳅;揪几根岸边的蒿草,咂一咂甜甜的汁水。最高兴的是捉鱼。找到河床几处最洼的地方,这里还积着不太深的水,水面一片澄澈,可以看清被囚在里面的小鱼游来游去,或大或小,历历可数。拿来自己做的网兜,顺势一舀,小鱼便在里面蹦跳了。捉的兴致高起来,也不管水是否冰人,挽起裤管直接下水。捉到的鱼大的手指长,小的就像线头儿。鱼的数量也不多,忙活大半天,也就捉到几条。回家把捉到的小鱼养在罐头瓶里,隔着玻璃看它们扇动的胸鳍、翕动的小嘴和瞪着的一对大眼睛,早把捉鱼的辛苦抛到九霄云外了。

快乐是夏天。天上的太阳毒起来,岸边的树木茂盛起来,河里的水涨起来。每当放学,来不及把书包放回家,一溜烟飞奔河边。来到河边,甩掉书包,几把扯下身上的衣服,就猛地一个飞跃扑通一声钻入水中。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整条河道一下变得活泼起来,到处是欢笑,到处是击水,到处是追逐。趁你不注意,不知什么时候,身下钻进个小脑袋,还没等反应过来,已把你高高顶起,然后重重地摔入水中,水花四溅。等你抹净脸上的水,他已在远处咯咯地笑呢,接着便又是一阵追逐……

小河也有不驯的时候。一场暴雨之后,河水暴涨,浑黄充满整个河道,河面就像万马奔腾,势不可挡。这时,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河水不会漫出来吧!每当这时,老人的故事便在耳边响起:从前,有个人在河边经过,忽然看到河面漂着一只鞋。鞋子在水边很近的地方,飘飘摇摇,就是不沉底儿。于是她便下了河坡到水边准备捞上来。本以为伸手就能抓到,可是试了几次,鞋就是在离手指不远的地方够不着。她再一使劲儿,整个身子掉进河里连同那鞋子没了踪影。老人说:“这是河神用鞋子来引人呢。遇到这事,可不要再够,只要一说‘够不着,我拿根棍儿来’,水面的鞋子自然就没有了。”到底有无河神,已不需考证,但老人对孩子的关心却深深烙在所有人的心中。

如今的小河已难再见潺潺的流水,也没有了孩子打水仗、摸鱼的嬉戏了,那些关于小河的故事也早已汇入时间的河流流向了远方。

月饼的故事

文/李沫蕾

中秋节快到了,妈妈从商店里买回了火腿月饼。我放学回到家里,看到月饼,心里可高兴了,还没征得妈妈的同意,我就悄悄地拿了一个躲到阳台上吃,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第二天早上去上学,我又悄悄地拿了一个放进书包里,一路上心里总是在回味那月饼的香甜味。

妈妈发现袋子里的月饼少了,她没有责备我,而是用关切的口气对我说:“我买的月饼好吃吗?”“哇,真是太好吃了!我还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月饼哩。”我用赞赏的口气对妈妈说。此时,妈妈语气一转,就给我讲她们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故事。妈妈出生在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每年的中秋节是她们最渴望的日子。听到家里要做月饼,妈妈激动得睡不着觉。要说那个时候的月饼的样子,妈妈说:“其实就是红糖粑粑。”每家在灶台上烤五六个糖粑粑,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一个中秋节就算过完了。妈妈开玩笑似地说,她们小时候吃的月饼,非常硬,能把狗打死。

妈妈沉思了一会儿说:“麦子,你们现在真是幸福。我们有你们大的时候,哪里吃得起这么好的月饼。那个时候,家里一是没有多余的钱,二是即使有钱,到商店里也买不到像现在这样好的月饼。那时我们吃肉是要分着吃的,一个人最多吃四五块。一小块肉放进嘴里,要反复地嚼上半天,才舍得把它咽下去。现在好了,街上的水果蔬菜、日用百货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你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我问妈妈:“你们小时候为什么会那么穷?”妈妈说,不仅仅是她的家里穷,就是其他家也一样难过。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还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今天,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富强了,家家户户也过上了好日子。

小狗飞飞的故事

文/李芊雨

春节的鞭炮硝烟还没有散尽,街道两旁的迎春花便已经探出了脑袋,迎接春的到来。然而在小区的一个墙角里,却有一个生命即将凋零。它就是流浪狗飞飞,此时它缓缓地挨着墙角走着,似乎每走一步都是在耗尽它有限的生命。飞飞其实很年轻,是病让它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一阵风吹来,仿佛就会烟消云散。

飞飞在小区里流浪,靠人们一个馒头,一口剩菜的施舍。然而也有好事者无故欺负它,对它拳打脚踢。每每这时,飞飞一向怯懦的瞳仁里也会闪闪发光,充满着不挠不屈。

自古以来,人们对雨赞不绝口,而对于飞飞来说,那却是灾难。因为飞飞没有家,它只能忍受凄风苦雨。小雨还好,它可缩在车下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但大雨就不一样了,大雨往往裹挟着狂风甚至是冰雹,不管它躲在车底或是屋檐下,它都难以幸免,因为整个小区一片汪洋。躲避灾难也是动物的天性,但无法躲藏时,又有多少动物敢与大自然“掰一次手腕?”而飞飞做到了!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下,飞飞没有躲避,它迎风斗雨,精神抖擞。

在风雨的折磨下,飞飞还是病倒了。但它在我心里从未输过!这次倒下不是一场较量的结果而应是另一场与死神拼搏的开始。在把它送进医院的时候,我就反复告诫自己决不能在飞飞面前落泪,哪怕医生说它活下来的机会很渺茫。空旷的走廊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心跳与思考。此时,仿佛有人在唱:“哭吧哭吧……”我心头一阵难过,眼泪夺眶而出,依稀记得,哭的声音不是悲伤的缅怀,而是释怀后对它另一段旅程的祝愿:“去吧,飞飞,你不屈过了,你反抗过了,你拼博过了。”

最终飞飞没能活下来,但我知道,它一生的抗争已使它疲惫不堪,现在,该走向一段平坦的旅途了。不久,它的坟头上会长出一棵碧绿的小草……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