煠春

作者: 姚刚2020年05月07日手机美文

寒峭的冬日慢慢地退出了我们的视野,连雪带风地折腾了好些天,终于也累了;尽管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雾霾不期而至,却也并不影响早春悄然的行程。这不,市场上的春季时蔬也争俏儿似的亮相——— 让人在微尘中看到了绿色的生机。

为了一尝绿色时蔬的美味,母亲起了个大早,奔赴农贸市场买回一大袋粘带泥土的野菜,或做春卷儿,或包饺子。看着母亲忙碌的样子,我也不好意思久卧,赶紧爬起来梳洗。匆匆划完早饭,就来择菜,忙的不亦乐乎。

野菜这种植物,在乡下老家其实很常见,随便找块田埂都能挖到一篮子。毫不夸张地说,老一辈人都是吃够了的,只是咱们这一代暂离故土的人却难以一尝其鲜;更重要的是,这些野菜做出的菜品,也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乡味儿。

这就不得不聊一聊故乡人做野菜的一道工序——— 煠春(注:音同“叶春”)。乍一看,这“煠春”很容易误认为是“蝶春”,其实不然。尽管“煠春”没有“蝶春”更具诗情画意,但却是一种独特的饮食风情。

“煠”,意为在沸水或滚油中加以烹炸。“煠春”的来历还是源于家乡老人用新鲜野菜做春卷儿的工序。春卷儿无疑是老少皆宜的绝好食物,用薄薄的面皮将菜肉馅儿卷成柱状,放在油锅中煎炸,待面皮金黄之后捞起便可食用——— 焦脆酥香,一咬“咯吱”的面皮和内馅儿便让人回味无穷。而这“煠”便是春卷儿在油锅中煎炸的方式之一。

或许有人不解了:那为啥不直接用“炸”呢?

这就不能不提及内馅儿的主成分——— 野菜了。野菜作为一种绿色食品,有时候却有点“绿色”过头了。为什么呢?根据家乡老人的说法,过去人家生活不富裕,油盐少的可怜,野菜吃得多了便会觉得肠道“剐”得很,让人时不时有种想要呕吐的感觉;而且,野菜当自野生,茎叶其实较硬,吃起来也不是十分顺滑(个人觉得还是因为野菜含有非常丰富的植物纤维,从而导致茎叶发硬,吃到腹中不易消化)。

那该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农民的智慧总是让人心生敬意的,不仅便捷,而且健康——— 这是现今食品中各种添加剂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家乡老人采取的方法就是将完整的野菜放在沸水中“煠”一遍,让其茎叶软化,利于食用。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这里用了“煠”字,这就是为什么前文要用“煠春”而不用“炸春”的原因了。从在沸水中煠野菜,到在滚油中炸春卷儿(叫“煠春卷儿”亦可),这才是原汁原味儿的农家“煠春”。

春,就这么随着野菜不期而至。可是它又在哪呢?在那略带绿意的沸水里,还是在那翻滚的油海中?抑或是,随着煠春的乡味儿弥漫在心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