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经典文章

2020年05月20日好文章

感恩有你

文/袁巧玲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有幸遇到这样一位领导,她就像知心姐姐一样善解人意,像中学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像可亲的长辈一样悉心教诲,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时刚大学毕业,为了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我逢考必参。尽管历尽艰辛,最后还是考到了离家百里之外的一个单位上班。刚参加工作,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对于一腔热情的我,无疑是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失望之中,身在异乡的我思乡情结尤甚,甚至想逃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悄悄地走近了我迷茫的心灵,不知道有多少次面对面的促膝长谈,不知道有多少次心贴心的沟通交流…记得她说,快乐学习,轻松工作,享受生活。记得她讲,不要抱怨生活给我们这么多不如意,正是这么多不如意才把我们打造得更完美。还有她婉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开阔的胸怀,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刚毅果敢的坚强性格……她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盏明灯,为我的人生指引了方向,让我不再彷徨,不再迷茫,不再犹豫不前。尽管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乡镇工作杂乱无章,然而我还是找到了其中的乐趣,春冬季植树造林、护林防火,夏秋季抗旱防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和同事们,和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感觉生活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伸展……

一位同事,因为工作不顺心常常怨天尤人,偶尔听到她开导这位同事的话,我很受启发。她说,工作不是给别人干的,都是给自己干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付出了,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她说,付出总有回报,不是在此时,就是在彼时,不是你得到,就是你爱的或者爱你的人得到。现在想起来,她说的话多少带有安慰人的成分,但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她的话是多么得正能量,她没有像别人一样,感叹世道不公、才俊怀才不遇,而是从自身方面给予对方鼓励和帮助,在人生低落彷徨的时候,能遇到这样一个人是多么得难得!

遗憾的是我仅仅和她相处了半年多的时光,她就要调去另一个单位。那时恰逢雨季,记得她准备离开的那几天,天空中总是下着蒙蒙细雨,也加重了我的别离情愫,一腔怅然,不知留与谁诉。她的办公室总是进进出出,不断有单位的、村上的同事、老乡进去告别,甚至能看到他们出来时候眼角的泪水。多少次,我徘徊在她的办公室门口不忍离去,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说起。多少不舍,多少留恋,多少情意,匆匆忙忙,我将这所有的所有化成了一枚小小的钢笔送给了她。实际上,她哪里知道,这小小的礼物又怎能承载我厚重的心意呢?

一晃几年过去了,我也由当初那个傻傻的女孩变成了单位里的姐姐辈,一些年轻人相继考录进来,每当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当初的自己,就会想起她,我的领导,我的姐姐,我的恩师,我的人生导师,我想真诚地对她说一声“谢谢”!一辈子都会把这份感激放在心底,也会像她一样,做一个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

常怀一颗感恩心

文/丁梅华

一天,同事跟我讲起,他邻居有个孩子,父亲患癌症不幸身亡,多病的母亲靠着一点抚恤金和微薄的工资,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一把屎一把尿把他供到上初中,而这位母亲,就在去年也因所在的厂子倒闭而下岗。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习,这位母亲没有告诉儿子自己的处境,而是一边照顾儿子饮食起居,一边去捡垃圾继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个孩子却一点不理解母亲的苦衷,依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有时候在外面,我还看到他嘴里叼着根烟,有几次因为母亲未能按时回家做饭,跟他母亲又吵又闹。同事感慨万千说,现在的孩子真的不懂事。

好几年前,父亲给我打电话讲,在我们老家的生产队上有一个小孩,父亲是个大老粗,目不识丁,30多岁才娶了一个精神有点问题的一个外乡女人为妻,后来有了这个孩子,这对夫妻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在孩子上学期间,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去割一筐羊草,他父亲才允许吃饭,做作业总是在一个昏暗的灯光下。别人家都盖了楼房,而他们家却始终是那三间破旧的砖房,而这一切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习。那一年,这个小孩成为我们队上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全队的人都为他感到骄傲,不少人连夜给他送去了钱,凑够上学的费用。去年,我到南京学习,顺便回家看父母,听父母讲这个孩子大学已经毕业,被一家合资公司正式录用,这个孩子在工作前,回到家乡用他的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款,买上礼物挨家挨户去看望,让我听后内心骤然深受感动。

前几天,下班前接到同学的电话,说我的一位在农村的高中同学,骑摩托车不慎被一辆汽车撞死。虽说平常不怎么联系,但这位同学却是上五年级时认识,一直到高中毕业。于是,我跟领导请了个假,就乘车直奔那位同学家。到了同学的灵堂,外面有些人在说笑,同学的哥哥快步迎上来,我点了几张纸,正准备磕头,同学的大哥让他的侄儿,也就是我同学的儿子,给我磕头表示感谢,我才发现坐在一旁的小孩,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手机。上完礼前后,才了解到同学骑摩托带着妻子横穿马路,不幸被一辆直行的车撞上,妻子目前还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正在医院抢救。正在惋惜之余,准备给同学的儿子予以安慰时,却发现这位16岁的儿子正迫不及待地拿着手机,手在不停地忙碌着,我不知道是不是在玩游戏,但我的心真的凉了许多,不由得反问自己,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多半是知识学习和脑潜能开发,而孩子的感恩教育却被忽视了。如果我们孩子都能像文中提到的那位大学生那样,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学会去爱,因为懂得感恩、学会爱,比学会一种技能更重要。

感恩,愉悦终生

文/韩石山

这半年,一直在外地,陪老伴看孙子。老了就得像个老了的样子,陪老伴看孙子,应当说是最像老了的样子。

不久前回来,陈克海先生来电话,说机关启动一套书,有我一本,让他跟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王朝军先生两人来编。起初拟编短篇小说集,连名字都想好了,叫《连阴雨》,若不同意,也可以编散文随笔集,由我定。只是所选作品,必须是1979年之后,1989年之前。我说,我那些破小说,自己再看都脸红,怎好编起来污渎他人的眼目,还是编本散文随笔集吧。

约了时间,克海和朝军两位先生亲临寒舍,一番商议后,定下了书名和编选方法。具体说来是,书名叫《女儿的嫁妆》,文章从《亏心事》《我的小气》《我手写我心》和《韩石山文学评论集》等四本书里选。前三本是散文随笔集,不用说了,所以加上《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是因为这本书1989年8月出版,内中有多篇文艺随笔。

克海和朝军有分工,选文在克海,出版在朝军。我送给克海几本书,说你选吧,怎么选都行,我不会有意见。好的,坏的,都是我写下的。话是这样说,闲来无事,还是将这几本书,翻了又翻。我的书,每本都留有校改本。

我走上写作道路,一半是爱好,一半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自己的命运好理解。家庭嘛,没结婚前,是大家庭,结了婚,是小家庭。说白了就是为了老婆孩子能过上好光景,别窝在农村,别老吃生产队的粮食。后来居然也都如愿以偿,再后来也还人模狗样成了个作家,且时不时的,还被人冠以着名二字。对此结果,朋友们都说是发愤图强的结果,我自己也曾笑谓,是努力得过了头所致。

这些日子,翻书的过程中,我的看法有了改变。触动我心灵的,是这样一些篇目:

《蜕衣小史》,写母亲对我的疼爱;《外婆》,写外婆对我的期望;《三姨》,写三姨从小对我的呵护;《温暖的回忆》,写康杰中学教我们班语文的唐天榜老师;

《杜士铎先生》,写山西大学历史系的杜士铎先生;《西戎老汉》,写山西作家协会西戎先生对我的提携。还有一些文章,写生活上,工作上,帮过我的领导和同事。看了之后,不由自主地,重新审视自己这一生。蓦然间发觉,我所以还能有些许的成绩,不是过去自许的个人发愤,而是全凭了些微的感恩之心。不努力,不有所成就,就对不起母亲的疼爱,外婆的期望,三姨的呵护,老师的教诲,老作家的提携。正是他们的关爱,让我一步一步地往高处走,往声名响亮的地方走。

发愤图强一词,现在改为发奋图强了。我小时候上学,是写作发愤图强的。现在想来,感恩与发愤,在某一时期,达到的效果,或许是一样的。从终极意义上说,则有很大的差别。从感恩出发,始终是一种愉悦的状态,从发愤出发,始终是一种愤愤不平的状态,久而久之,会让你的容颜,都变得凶乃至丑陋。世上的坏人,就是这样被人认出的。

前些日子,读台湾的《刘真先生口述历史》,里面有一节为《钱穆先生》,说钱先生早年在北大教中国通史,讲起课来总是声色俱佳,可是却也满头大汗。他(指钱)常说,做老师的人,对学生要有一份尊敬之意。因为这就是一种身教,可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敬的道理。

我想,这里的尊敬,也有感恩的意思。真没有想到,我在早年的浑浑沌沌中,竟是遵从了这样一个神圣的法则。

感恩读书

文/王天喜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书者可以用知识武装头脑,读书者可以洞明纷繁的世事,读书者可以彻悟人生的意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曾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中国古贤有言:“人可以一日不食肉,而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开卷有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有百千种职业,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读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的职业决定了我与书籍的缘分。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备一桶水。”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学识上的浅陋,只有多读书才能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书,贪婪地在书海中汲取知识养分。我在教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先阅读许多有关书籍,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就如江中扬帆行船,顺水又顺风,也不管是飞度虎跳峡,还是穿过青石巷,都能点起红灯笼,和学生们一起陶醉在满堂烛光摇红之中。

我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既不会“搬砖儿”,也不会“爬山儿”,还不喜欢聊天儿,只喜欢逛书店,泡图书馆,钻书堆。我在三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卷帙(嘻嘻,有自吹自擂之嫌),有历史类的,有文学类的,有艺术类的……书籍的养分滋养了我,使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文,他们下笔无言,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针对此种“病情”,我把脉切问,对症下药,在布置了作文题目之后,要求他们稍安勿躁,不要急于下笔,先阅读有关书籍,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再写。在作文课上,我也写“下水作文”,即学生写,我也写,那种感觉就像“月亮走,我也走”一样美妙,然后师生互相交流,效果很好。由于我在教学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多次被潞城教育系统和潞城(县)市人民政府评为“模范教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教育厅分别评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书待我真是不薄,使我获得了不少荣誉。这也使我对读书的意义多了一层理解:读书者不能单纯为读书而读书,而要为事业而读书。

读书增加了我的学养,增强了我的写作能力。我在教书之余,涂鸦了许多“作品”,有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散文,有歌颂当地英模人物的文章,有反映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文章,也有自己读书体会的文章。自2000年以来,我在《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党校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画报》、《山西家庭报》、《写作导报》、《德育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漳河水》(文学期刊)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200余篇,其中有些篇目编入了省市级和国家级出版的图书中。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多部本地文史类书籍的编写和点校工作。由此我想:读书人不仅要读书,也要写书,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由于我对读书喜好,也得到了本市广大读书者的喜欢。2015年,我被潞城市老干局开办的“老年大学”聘请为文史教师。从4月份到现在,我在“老年大学”已作文史讲座十数次,受到了离退休老干部学员的好评。2015年9月,第25届全国书博会在山西举行,长治市设立了分会场。在此期间,长治市开展了首届“百名最美读书人”评选活动,我被评选为最美读书人,获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一百元购书卡,竟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近乎“嘚瑟”,哈哈哈哈,就像抱了个金娃娃。

读书使我成为一个不错的教书者,读书使我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读书使我成为了朋友们喜欢的人,读书真好!嗟乎,孰知读书之味有甚食蜜者乎,吾感恩读书!

感恩有你

文/昕小薇

当我坐下来,脉脉含情地对你提及这样一日的时候,晨间温柔的阳光正把蔚蓝的帷幕徐徐拉开。

窗外,除了温软的金色的光辉,还有秋天悉心营造的一场接着一场的喜悦。农民们的稻谷熟了,入学的孩子们开启了又一扇知识的门扉。每每看到新一批朝气蓬勃的孩子走进通往知识的门扉,就会想起你,想起你送出的一批一批的桃李,想起你的不辞劳苦的耕耘精神,便有一种温暖和感动在心底流淌。

我该记录些什么送给这样的一日,送给你,也送给自己的吧。想了半天,竟想不出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才好。

我与一片叶对视,它告诉我说,这天是丰盈而饱满的。我询问自由的风儿,它告诉我说,这天是浩瀚而宽广的。我细细地聆听,我听见鸟儿们雀跃着向我诉说这一天的热闹与祥和。于是,我把这些讯息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

曾经,写过春天,写过你,我说,春在那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的你的信笺里。其实,你就是孩子们眼里心上的春天。

常常回味你信中说的“这里的整个的山谷,从早到晚都飘着梅香……”的话语,即有一种欣慰萦绕于心。我觉得你就是一缕梅的香,飘在旭旭的阳光下,飘在融融的月色里,也飘在孩子们的心里。

只是,山中的风有些清冽,山中的路有些崎岖,不知道你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一日复一日地走在通向学校的那条山路的。

还有你,无私地帮助困境中的孩子。

初初感受你对孩子们真挚平实的热爱源于一篇文章。你告诉我们说,岁月回眸,送一份感恩,给那些在贫困中依然笑容如阳光般灿烂的学生,感谢他们给你的温暖和鼓励,感谢他们的精神给你生活的这份厚重的惠赠。

我替代孩子们对你说一声:感恩有你,感恩有你们,你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当我坐下来,眼波盈泪地对你提及这样一日、絮絮叨叨地对你写下这些琐碎的时候,当晨间的阳光温柔地洒下来的时候,我知道,不同于以往的美好一日正轻轻走来。

感恩是住在 心里的天使

文/韩星星

毕业那年,我到乡下支教,心情也像逼仄的小镇,阴暗,抑郁——直到遇到她。

她的手只有婴儿一般大,五指缩成一团,牵引着身体,整个人总向前倾斜。所以,再平整的路,在她脚下都崎岖不平。她是一名送报人,挨家挨户送报,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

每天,她起得都很早,尽管很努力,晨报送到我手里,已是晚上。我从没数落过她,接过她颤巍巍小手送来的报纸,我总有几分惭愧和内疚。她身患残疾,还要楼上楼下送报。一份报纸,对我来说也就是几张消遣的纸,对她,却是一块沉甸甸的铅,是如铅的生活和人生。

我的怜悯表面而肤浅,只属于我。不只对我,她对所有人,即使一个人走在路上,脸上也总微笑着。没错,那是最美的微笑!她的脸是扭曲的,但微笑却是明媚、灿烂的。

难以置信,一个畸形到一无是处的人,有什么可开心的呢?我想,或许她是个弱智,对疼和痛都没了知觉!这样,无论如何,也算上帝给她的一点安慰。只是,我不是上帝。命运给她一个畸形的身体,又给她一份正常的智力,让她茁壮地活着。

她流着口水叫开每一户人家,递报纸,寒暄。如果闭上眼,除了语速慢、含混些,她和我们并无区别。应该在她的意识里,她也是正常人,是我世俗的眼光和意识残疾了!

她和这里的人很熟,除了我。我只是暂时寄居在这里,对这里的人事,如同对她手里的报纸,漠不关心,只作为生活的一次休憩或滞留。我们之间,就接、递报纸,我说声谢谢,她微笑。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对我,她只是份迟到的晨报,和一份从没缺席的感动。

那天,参加慰问活动。绕了很久才找到,竟是她家。房子很老了,蜷在高楼间,像个驼背的老人,幽暗地坐着。她很开心,里外张罗着,让我们进屋坐。屋里阴暗、凌乱,没有插脚的地方,一行人又退了出来。我却站住,看见一个孩子在墙上画画。

孩子画的是窗户。先是南墙,接着东墙,最后西墙,每面墙都画一扇窗、一轮太阳。因为这些窗,屋里变得明亮很多。我问他,画窗户干吗?他说,屋里暗,妈妈看不清东西,有了窗户,屋里就亮了!他兴冲冲地对外喊:妈妈,快来看,咱家有窗户了!

她跑进屋,快乐地像个孩子,打开窗,放进阳光。我悄悄退出来,怕打扰他们的幸福

她坚决不收慰问金:把钱给需要的人吧,我有儿子、有家,还有这么多窗户,什么都不缺。孩子说:以后妈妈要什么,宝宝就给妈妈画什么……她亲孩子一口,笑着说,孩子就是她的天使。的确,她心里住着一位天使,还会缺什么呢!

我赧然。感恩是住在心里的天使,而我习惯了抱怨,忘记了感恩和爱。或许,该慰问的不是她,而是我。在她的面前,我穷得一贫如洗。

感恩我的爷爷

文/维亚佳钰

在2015年的感恩节的今天,我默默地想着我有生以来相遇的每个亲人、每个朋友、每个同学、每个同事,每个熟悉的乃至一面之交的人,每个人,每件事,都有感恩的理由,感恩的心情也一直在荡漾。当我想起爷爷的时候,我觉得我必须用笔记录下我的感恩的理由。

八岁那年,爷爷离开了我,到今天已经有37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相貌和风采依然深深地刻画在我的记忆中。

印象中,70多岁的爷爷头上总是留着整整齐齐的不超过一厘米的白色短发,一副清矍的瘦脸庞上有一双和蔼的充满笑意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和嘴的两边有一对深刻的括号般的皱纹,这对皱纹更加使这张脸时刻都充满了笑意!爷爷的下巴上留着白色的山羊胡须,说起话来一抖一抖的。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却一直非常“讲究”:一身黑色的粗布衣裤,内穿雪白的粗布衬衣,脚上是一双家做的白底黑绒布鞋。天冷了就戴一顶黑色的火车头狗皮帽,披一件黑布面绵羊毛短大衣,脚蹬翻毛大头皮鞋。天热了就除去上衣外套,仅穿雪白的粗布衬衣。爷爷本是个寻常的农村老头儿,然而爷爷永远都不像个寻常的农村老头儿,他不像那些农村老头那样脏兮兮,无论冬夏,无论忙碌或者悠闲,他粗布衬衣的领口和袖口永远洁白,他起床后会用青盐洗牙,他饭后要用茶水漱口,他的小拇指留着长长的指甲,有时用大拇指扣住,稍后轻轻的一弹,优雅而从容!

爷爷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爷爷一生共养育了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共七个子女。在1949年前后,山河尚一片破碎,穷苦百姓只顾谋生奔命,哪里能顾得上子女的教育?爷爷却克服重重困难,孤注一掷,坚定不移的送两个儿子去读书。解放初期政府办扫盲班,他又把女儿们都送去学习。最终,我的父亲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叔父因文化大革命未能上大学,后参军招工,因文化水平较高被提干。两个儿子双双走出村来到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在那个年代是令村人极其羡慕的事情。而受到教育的姑姑们也一个个知书达理,孝心满满,从不像有些农村家庭,为了一点点小事,长幼失序,摔碟子拌碗,甚至兄弟阋墙,大打出手。

儿女们为了表示心意,经常会买一些点心、罐头、水果类的礼品孝敬爷爷。对于这些“好吃的”,爷爷从来不吃“独食”,但也从来不让家人一次性分享完,他总是细水长流,一次只是分享一个,并且根据人数的多少,切成对等的份数,然后呼喊家人来共享。例如,把一个苹果、梨或点心像切西瓜似得切成大小对等的几份,不会因辈分高、低,不会因年龄大、小而不同,总是做到公公正正,公公平平。实在无法分切的如罐头类的,则一人一勺,做到尽量公平。这样一来,大人不说了,而对于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的我们弟兄三个来说,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享受一顿“盛宴”的美好时光。于是,我们每天都很渴盼爷爷的呼喊,一听到爷爷的呼喊,当时只有三四岁的弟弟就会急忙跑出来,说:“爷,是不是可叫我吃好吃的咧?”而公平公正的意识也许在那时就在我心里扎了根。

至于儿女们孝敬的卷烟页、茶叶之类的,则呼喊村里的老少爷们来共享。在我八岁前幼小的记忆里,爷爷的房间里总是有个小火炉,炉上有个煮水的小小的片子壶,一个茶壶,火炉周围坐满了村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男人,一人手中捧个小茶碗,喝茶,抽烟、谝闲传,整个屋子里烟气缭绕,雾气蒸腾,热闹非凡。

八岁那年的一天,我正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听课,忽然,村里的一个小伙子急匆匆闯进来,抱起我一直奔跑到围满了家人的爷爷的床前,我趴在他的胳膊上俯视爷爷,爷爷躺在床上,脸色既青且白,看见我,眼睛里漾起笑意,我刚对爷爷一笑,爷爷眼睛就闭上了。

在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想起爷爷的时候,我曾在心里悄悄地嘲笑过爷爷,嘲笑他分切糕点的“迂”,分享给村人的“傻”,有“洁癖”的“固执”,乃至于只供儿子上学而不共女儿的“重男轻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不易,以及对“爱”这个字眼的理解,我越来越理解爷爷,越来越佩服爷爷:这是一个多么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自尊、自爱而又博爱、优雅、坚强、智慧的老头儿啊!

爷爷虽然和我只生活过八年,但我经常在内心深处怀念爷爷,特别是成年后,怀念他“出凡”却不“脱俗”的优雅,他的远见卓识,他的公平公正的分享意识,……!在今天,我感恩他留给我的精神财富!而他的财富,我到今天连十分之一还没有用完!

感恩大地

文/景青

每次去农贸市场,看到色彩缤纷的时蔬瓜果,活蹦乱跳的鱼虾时,心中总不由得升起一股感恩之情:这些都是土地的馈赠。有了这些,人类方能得以生存繁衍,各类种族也能兴旺发达,大地真是万物生长的摇篮!

大地虽默默无言却最为忠诚,是博大精深的宝库,只要你辛勤耕耘,方法得当,田野里就会显现出一片生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我们每日每餐都离不开稻麦米粟,鱼肉蔬菜。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我花钱买来的,很少有人想到这是大地的恩情,是别人劳动的成果。

然而,由于多数人还停留在仅仅将“各类食品当做商品,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这个肤浅的认识上,故而挥霍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数以亿万计的家庭餐桌,星罗棋布的饭店酒楼,每天每餐不知要浪费多少食品。你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凡参加聚餐,从没见过一次是“光盘”的,每餐都有大量的佳肴被倾倒,被糟蹋。每每看着这些由大地馈赠,劳动者辛勤耕耘出来的珍馐佳肴,在人们的谈笑风生间瞬间变成了垃圾,真是心痛至极!每次见到这种场面我就会想:我国有13多亿张嘴,都要靠大地这位母亲来哺育,其需要量本身就已经是个天文数字,加上每天每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挥霍浪费,大地母亲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可是,芸芸众生有几个人在为她出谋献策,在为她减压解压?在家庭餐桌上,我们能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一幕:吃不掉就倒掉,这个菜不能隔夜的;剩菜尽量不要吃,否则有害健康……这样的声音和动作每天每餐都在无数个家庭中演绎着,重复着。有老年人提出异议,可晚辈们依然我行我素。殊不知,吃过苦、挨过饿的老年人不是心疼几个钱,他们珍惜的是资源、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他们知道这些东西来之不易,故而时时在思索先贤的教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国人到德国办事,其间在一家饭店做东请几位在那里工作的熟人吃饭,餐毕欲买单走人,谁知被服务生叫住,服务生指着桌上的剩菜说:既然你们吃不了,为什么要点那么多?国人答曰:我已经买单了。服务生说:这不是买单的问题,而是浪费资源的问题。国人硬是要走人,那服务生就是拽住不放手,还拨打了报警电话,不一会就来了两个当地食品监督人员,最终罚款40欧元了之。假如在德国人家里做客,主人在给你倒水时会问你喝多少水?你大概会说一杯吧。主人就给你倒上一杯水。或许是中国文化使然,国人做什么都留有余地,这喝水也一样,不会将一杯水全部喝光。告别时主人会指着杯中的剩水问你:这是怎么回事?他的意思很明确:你不是说要一杯水吗?那你就得将杯中的水全部喝光!是德国人抠吗?非也!那是人家对资源的敬畏!珍惜资源这个意识已经浸淫到德国人的每一个细胞里。不仅德国这样,许多发达国家也大多如此。可以这样定论:我国是世界上浪费最严重的国度,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身上正在愈演愈烈,让人胆战心惊!

是到了大张旗鼓宣传“敬畏自然,感恩大地,尊崇劳动,珍惜资源”的时候了,土地在年复一年地萎缩,而浪费却在年复一年地增加,我们都是大地母亲的儿女,为母亲排忧解难,舒解压力,我们都责无旁贷。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