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上的歇脚石

作者: 杨眉官2020年06月14日美文阅读

故乡的路边,有远远近近的石墩子,或者是土坎子,那就是故乡人的歇脚石。只有在那里生活过的人,特别是背负过沉重山柴的人,才会知道那些石墩子和土坎子的深刻含义。

我的故乡在晋北山里。山里不产煤,家家户户生火做饭都要烧山柴。从我记事起,就见我的父辈们,每年到了冬天,刚刚收获完庄稼,就拿起镰刀,挎着绳子,到山梁上砍山柴了。

砍山柴比春种秋收还要辛苦。清晨,太阳还没露脸,人们就早早起来吃过饭,一群一伙相跟着出发了。一直要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才背上沉重的山柴,一步一步从很远的山路上回来。

儿时的我,并不知道父辈们砍山柴的艰辛。只是期盼他们的山柴捆上,能插有那红艳艳的酸溜溜,像玛瑙似的,诱人的酸溜溜。

太阳爬上山坡了,山影照在村头,山道上慢慢出现父辈们的身影。先是一个小点,接着是两个,后来就多了,最后连成一条线。那些小点慢慢向前移动着,当小点渐渐变大,就好像变成了刺猬,仍然慢慢向前移动着。他们的身子藏在高大的山柴捆下,只能看见两条腿,一明一暗地交替着。哇!他们回来啦!我们一群孩子,像一群等急了的小鸟,在村口跳跃着,欢叫着,向着那有酸溜溜的柴捆跑去。

生活在山里的男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就得跟着父辈们进山了。我跟着父辈们进山,似乎比其他男孩子还要早些。那年父亲病了,家里没有柴烧,我的小学还没有念完,就代替父亲充当起了砍山柴的角色。

第一次跟着村里人进山,有种兴奋之感,希望采摘到好多酸溜溜,给三婶家的小妮送去些,她一定高兴。没想到,上到山上才发现,酸溜溜不是到处都有,砍山柴也不是那么轻松。尤其是砍好了山柴往回背时,那沉重的山柴压在背上,走在那长长的山路上,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会累得要命。

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注意起路边的那些歇脚石来。每走上一段,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就总想放下柴捆,歇歇脚,落落汗,舒展一下身子。有时砍山柴的人多,路边的歇脚石就不够用了,得忍着继续往前背。有一次,我跟着叔伯哥哥清儿去砍山柴。他长得壮实,个子高,力气大,每次砍的山柴都很多。那天他砍了二百多斤山柴,我也多砍了些。平时我背六七十斤,那天背了有八九十斤。我从山梁上跟着他走下来,浑身就出了大汗。走下山梁,还要有四五里路程。那时我刚十六岁,身子比较单薄,个子也不高。八九十斤的山柴,压在背上,越走越沉重,到后来有些快走不动了。两只眼睛只盯着路边的歇脚石,希望走到歇脚石跟前,能放下山柴捆,坐下来,歇息歇息。可是有捷足先登者,已经坐到上面了。我背着沉重的山柴,憋足力气,只能继续往前走。再看到歇脚石后,我加快步子,终于坐下身子来,一边喘气,一边擦汗,感觉那么舒畅和开心。

故乡路边有许多歇脚石,其实那些歇脚石,不是人们专门修下的,是人们在长期的歇脚中,慢慢形成的。歇脚石有的远,有的近,有些还不是石墩子,而是些土坎子。可是它们立在路旁,就成为了人们歇脚的地方,成为了人们的驿站。故乡人,就那样生活着,年复一年地砍着山柴。山柴累弯了他们的腰身,山柴也压驼了他们的脊背。

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故乡那崎岖的山路修成了公路,通上了公共汽车,煤炭能运进山里了,故乡的人也就不再去砍山柴了,路边的那些歇脚石,也就渐渐没有人去歇脚了。再后来,好像看不见了。

去年,我回故乡探亲,向外甥女打问起路边的那些歇脚石来。外甥女非常惊讶,瞪大眼睛回头问她的妈妈:“妈,去我姥姥家的路上,还有歇脚石呀?”她妈妈——我的妹妹笑了,说:“有,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早没有人砍山柴了,路边的那些歇脚石,在修路的时候,也早就给修得看不见了。”

故乡的人不去砍山柴了,年轻人当然不知道歇脚石这回事了。可是上个世纪,故乡路边的那些歇脚石,是故乡人的温馨驿站。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