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刺绣

作者: 梁灵芝 2015年05月14日生活随笔

母亲的绣品没能留下来多少,留下来的只是些鞋垫。送人之余,小箱里始终排得满满的。母亲绣品有着时代的实用性,大件如那时代姑娘出嫁必备的门帘儿、帐檐儿、枕套儿以及孩子们围脖、鞋、帽等。所绣的图案皆伏案毛笔绘成的花鸟鱼虫,旁边并无参照。母亲有专门的刺绣筐,内收绣花针、七彩线、布绷等。依稀记得母亲刺绣的图样双凤朝阳、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等。若搁到现在必是绝品,可惜不能。

对于刺绣,母亲也不是无师自通。她老师是同宗门的齐妈。这齐妈出嫁前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据说出嫁时高头大马迎,大红花轿送。敲锣打鼓,极十里八乡内少见的气派。齐妈虽识文不多,女红却样样上手。尤其画图描样刺绣,是姑娘小媳妇儿们的偶像。我母亲正年轻,因为酷爱刺绣,所以有时间就粘着齐妈。齐妈见我母亲聪慧有灵性,于是教她构图画样。那时,姑娘出嫁都给自己备绣品嫁妆,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大婚当日,婆姨们争相观赏新娘子的女工为乐。当我记事时,齐妈已退出刺绣江湖,村里的姑娘媳妇都拿块白绸布求母亲画样。爱刺绣的姑娘以绣我母亲的图样为荣,母亲的画名传至十村八乡。村里女人们常为她亲戚家的姑娘来求画样。下雨好做针线,母亲的针线活常被村里女人们打断。只要哪位胳肢窝夹块白绸布登门,母亲就研墨执笔,摊平了白布,俯在桌上凝思中轻轻描画。卧室前挂的门帘常画幅喜鹊登梅,枕套上多是鸳鸯戏水。内容类同,构图各异。人道谢后欣然离去。

旧乡村,某家外孙出生时,讲究的外婆都要送孩子花帽、猫猫眼鞋。村妇们多半拿不出手,于是帮母亲纳鞋底换工。于是乎,母亲的手艺流出村庄。农闲的时候,几个堂姐都围在母亲身边。为了突出层次,线条不能单一,堂姐们在母亲指导挑选彩线绣样。其中,二堂姐的绣工最好。那年,镇上文化馆征收民间艺术品,负责的刘干事提着糖包子跑到我家求母亲绣品,母亲二话没说加班在一块枕头大小的白绸上画样赶绣。因为家里地里,还侍候四个儿女的穿戴,母亲实在忙不过来时叫二堂姐帮忙。二堂姐坐母亲身边捻针挑线,帮母亲赶工。绣品完成后交上去,不久传来喜讯,获得襄樊市民间艺术作品二等奖。对于这举手之劳习惯了,我母亲并去索要奖品或荣誉证。

兄妹中,我是母亲刺绣的代言。有一顶花帽子,花团上彩线缠铜丝盘绕而上支撑飞蝶。人走动蝶儿在头上翩飞,我如小公主般神气。我离家上初中那年,哥哥到武汉上大学,大舅当兵。母亲一人给我们赶绣一只枕套,那只枕套伴着我上完高中。那时竟不知珍爱,不知收藏。收藏母亲的作品不多,除了鞋垫,还有女儿的一顶花帽,一双小绣鞋。和女儿婴儿的衣服一起放在老屋的衣柜里。

在衣着以手工为主的年代,姑娘刺绣,媳妇们缝衣做鞋。母亲的绣品多产于那时。后来土地承包后,白天耕种,灯下缝补。母亲也没闲情弄那些画样。至到母亲离开村庄后,她老人家思念起了她的刺绣手艺。家务之余,母亲专攻给我们绣鞋垫。每次见着我,母亲都搬出她的鞋垫箱给指我看,今年的花样比往年动感,绣法也所改变。那双龙凤鞋垫是给大孙子结婚准备的,这双是外甥女结婚当天要穿的……龙腾云凤朝阳,花开富贵。母亲的绣鞋垫寄托着对儿孙的祝福。

每年回去,母亲都会送我新鞋垫。给我的,也有给爱人和女儿的,我都收藏起来。 一双普通的鞋垫易得,可母亲戴幅老花镜画样、刺绣,千针万线的心血珍贵。她老人家不只是为儿孙们绣鞋垫,更是传承生命中的刺绣艺术。我不能践踏于脚下!母亲虽然老了,她老人家的心思却依然烂漫。端详着一双双绣花鞋垫,母亲一生的美丽都绽放在眼前。我们都爱母亲的绣花鞋垫,愿母亲健康长寿,鞋垫越绣越有精气神!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