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故事

2020年08月06日好文章

回乡过年好读书

文/黄骏骑

七八年前,母亲还健在的时候,苍茫的岁末时分总是格外地撩动城里游子的心。一俟年关,我就要携妻带子回乡下老家陪母亲过年。

回家过年,少不了要置办些年货,送给老人的衣物,拜年的礼品,孩子们的压岁钱……当然,我还要带上几本自己要读的书。说真的,再也没有比到乡间过年更能唤起我读书的情怀了。

妻子忙着帮母亲准备年夜饭,我插不上手,落得个清闲,正好可以四处走走。这时,在我的感觉里,乡土、田园、民俗、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都在这国人极其看重的节日里凸现出来。沿着儿时捡田螺、捉鱼虾不知走过多少次的田埂,来到祥和氤氲的田畈。环顾四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好像顷刻之间要向我展示出她的全部秘密。收获后的田野深沉恬静,只有一群麻雀在稻茬四周叽叽喳喳地觅食,白露未曦的独特气息,飘浮在冬日的晨曦里。崭新的村舍,高挂的灯笼,耀眼的春联,响亮的鞭炮,交织起洋洋的喜气。“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院落里,打工归来的后生们兴高采烈地交流见闻,家庭主妇系着围裙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忙个不停,上了年纪的老哥们一年到头难得有这样闲暇的日子,正在围炉沽酒,在微微醉意中品味着日常生活小满足中的大幸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以前在书本上读这些句子,一直似懂非懂,在此刻仿佛豁然开朗。

正当我凝神遐想时,迎亲轿车的喇叭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打断了我的神思。循声望去,原来是儿时伙伴的大孙女,一个纯情的姑娘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出嫁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些洋溢着生命欢乐的句子,让我异常清楚地感觉到《诗经》里的爱情,唐诗里的场圃与桑麻,方块汉字里蕴藏着的祈愿与梦想。

正月里拜年,使我有机会在一些乡间老房子流连,瞥见“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忙力农耕,闲课诗书”,“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儿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等旧墨,在年复一年的辞旧迎新中变得漫漶不清了,但墨痕里的意蕴依然不甘隐去。它隐隐约约告诉我们,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读书人就是这样延续着一种荷锄为氓举笔成儒的传统。咀嚼着这些文字,我深知在当下,那种农业社会里的古典读书生活,已是我们心中一个远逝的陈年旧梦了。今天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也喧闹不堪,物欲充斥代替了文雅的隽永,膨胀的功利侵吞了从容的读书之乐,常年累月的奔波忙碌,让人纷扰不宁。一些读书为文人,醉心于排行榜、畅销书,对五花八门的文学奖项趋之若鹜。说得直白一些,我们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坐下来读书。说不清为什么,过年时在乡间读书,冥冥之中总有声音召唤着我,远离尘嚣,亲近风土,走进民间,去触摸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血脉。

记得有一年吃过年夜饭,我和母亲在一起守岁。无意中我对母亲说起,平日里总是工作太忙,心太浮躁,一年下来几乎没有真正读过几本书。母亲听了,意味深长地说,读书和农人种庄稼一样,只要勤恳与认真。转眼又到了年头岁尾,想起母亲的这番话,觉得还真是这个理。

竹篮打水好读书

文/许永礼

从前,有个包子铺老板,起早贪黑的挺辛苦。可他有个习惯,每日晨昏必定要捧一本书来读,津津有味的,仿佛乐在其中。伙计见了心里直犯嘀咕:一个卖包子的,装的什么斯文,莫非,那些书里藏着生财之道?

于是,伙计也偷闲取了书来读,无非是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或做人谋事的道理,无趣得很。有一天,伙计实在忍不住了,他说老板,你的那些书我也翻过,根本就记不住,也没什么用,有那精力咱不如把买卖往大里做了。

老板瞪了他一眼,说:“你有看到灶间那只竹篮吗?去,给我打一篮子水回来。”伙计刚想反驳,见老板不像在说笑,就只好提着篮子去河边打水。自然,一竹篮水拎到家,就好像提回一篮子空气。老板并不生气,他认真地说,那是因为你跑得不够快,再去打来。

如此往复,伙计疲于奔命,仍是一无所获。他气喘吁吁地说:“篮子是不可能打得到水的,我去找一只木桶吧。”老板摇摇头,说:“不,我要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篮子水……”

“您这是在惩罚我,”伙计终于扔掉了篮子,眼泪都快气出来了,“我懂得你的意思,你不就想说,你读书是有用的,而我太蠢,读书就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是不是?”

老板笑了,他捡回篮子,递送到伙计眼前:“你确定竹篮打水,一场空吗?你看看它……”伙计往篮子里一瞅,神情有些复杂起来,渐渐的,笑意就在他脸上荡开了:“这回我真的懂了,谢谢你啊,老板。”

原来,那是一只装碳木的竹篮,脏兮兮的被染得漆黑,而此刻,竹篮经过来回拎水,每一根丝条都清爽可鉴了。读书也是一样的,或许读过就忘了,并且暂时没有实用价值,但读书的过程,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能使人们在忙碌和喧嚣中,静守一片安宁。

我们是要远离一些急功近利的,往往“无用”的东西,才是最为有用,因为人不仅仅活在表面,只求利益的人生是苍白的。很多事情,就好像竹篮打水,看似一无所获,实则是一种砥砺,所以得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所谓成功,一定是属于有所准备的人。

读书亦然,人生亦然。

有多少人还在读书

文/刘建忠

到朋友开的印刷公司做客,看到堆成小山的样书,深感纳闷。看完甚是不解,朋友一句“现在出书的人可比读书的人多”的回答,打消了我的疑虑。难怪朋友的生意如此好,原来这其中还真有出书人的不少功劳。看看越来越少的读书人,再想想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这段话,朋友从事印刷生意的火爆场景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错。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疯狂读书,恶补知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心中不免生出难以言说的“纠结”。如今的人们更习惯于从互联网上去获取信息、阅读文字,谁还寄希望于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读《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呢?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中国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识字国民读书的比例比5年前的51.7%下降了8.7%。而奇怪的是,国人拥有的闲暇时间却并不少,闲暇时光的国人究竟在忙什么,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弄得清。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下的阅读危机?有人认为,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没有时间”“工作太忙”;有人还把矛头指向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而我想说的是,与其这样给自己寻找借口,还不如说是横流的物欲让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当一些人开始觉得“阅读已经不再重要”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些人离愚昧和无知已经不远了。因为,没有阅读的心灵是荒芜的,没有阅读的民族和社会是可怕的!

忽然想起了古人的读书。在古代,读书是件很神圣的事情,读前须沐浴净身、焚香燃烛。而这样的情景早被扔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人们可以清楚地记得“情人节”“圣诞节”,可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读书的人在减少,扎堆儿出书的人却在增多,看起来是个怪现象,但仔细分析,其实,出书的人也并不见得就读书,很多人出书,要么是孤芳自赏,独擅话语权的老套思维在作祟,要么就是迎合商业与市场的需要。总之,出书的目的不再纯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法国人之读书,并不是因为生活的负担和压力,而是因为受浓厚兴趣和美妙情愫的牵引、役使。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结合的过程。读书承担着现代人的梦,它像一列火车,不仅在为当代人传播信息,也为后代传承着文化底蕴。那些把读书当成功利性选择或者信奉“读书无用论”的人,不仅是自己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读书有感

文/张南山

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我喜欢读书,尤其在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农忙之余,读文学类及社科类的书籍可以说如饥似渴。我扑在文字堆里如痴如醉,疯狂补充自己的先天不足,经常忘记了吃饭时间。记得我读第一部文学类书籍是陈残云先生的《香飘四季》,书中广州、深圳及香港一带的人情风物深深把我吸引,印入脑际,后来我在这一带地区生活了二十几年,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不断读书,影响着我未来的生活航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天晚上,我向邻居借《基度山伯爵》,邻居不同意,还奚落说:“要看书,自己去买。”我自尊心备受打击,从此更加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因为贫穷,没有宽裕资金买书,我就千方百计想办法。

有一次,家人叫我去买菜,原计划要买一条草鱼,路过书店看见一本新书《天狗》,我毫不犹豫把书买了下来,取消了吃鱼的计划。那本书至今还在,那是贾平凹先生的着作,我特别喜欢他写农村题材的书。在人类进程中,在不断进步和及时享乐之间,我选择不断进步,去看更多的风景。

为了买书,我坚持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等生活习惯,把积蓄下来的钱买了书,事实证明,我这种读书办法很有效果。我经常更换居住环境,每到一地,我总跟书店最先建立友好关系。日积月累,我至今藏书已达两千多册,拥有一个满意的书房。如今我身上的知识,百分之九十是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通过读书学来的。我不仅自己读书,还经常把书借给喜欢读书的人阅读,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我总结读书的诀窍,在于自觉、自爱和自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我还认为,读书学会知识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成常识,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不管昨天、今天或明天,我总把读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完成,一日不读书,我就感到不完美。我不仅从书本上读,还从网络上读,更从社会上读,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以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淘汰。如今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在书的海洋中,我如鱼得水。有人说,读书多了会变成“只懂书理不懂人理”的书呆子,那是极端的错误,我认为,何谓书呆子,就是书还读不够、读歪了又自以为是的怪物。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很多成果,从而提前完成了我少年时定下的人生奋斗目标,深感满意。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当然还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误,我认为这是自己读书还不够好的原因。

通过读书,我的文化知识取得了不小成绩,从初中时期第一篇作文得25分到如今有了收获;通过读书,物质生活方面,也获得了质的飞跃,我深深地感谢书本知识的伟大力量对人类的改造和贡献。

读书永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将活到老读到老,利用书籍这个阶梯,去攀登人生的顶峰。

古人说,书多人自贤。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它是一句不可否认的至理名言。 最近,我读《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简直被吓了一跳,居然被书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深深地吸引,尤其是周汝昌、脂砚斋的点评,令人大开眼界,洞若观火,这是读三本书呀,才知道以前读书的不求甚解,水牛吃草,现在是到了应该反刍的时候了。

读书

文/毛周林

虽然现在人们休闲的方式很多,但是读书仍然还是许多人非常热爱的,读书还是不少人休闲娱乐的首选。许多时候,人们还是情愿与书籍为伍,通过读书来消遣,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通过读书来调节自己。读书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还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尽管如此,笔者却还是觉得,在如今这样的年代,读书已经是件奢侈的事情。

有的人听了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读书有啥奢侈的,比读书奢侈的事情多了去了。的确,比读书奢侈的事情很多很多,然而,以为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却也不无道理。因为,人们现在的读书已经与过去有了不少区别。

书价迅速飙升。对于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只是通过借阅,通过网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多情况下,读者会自己掏钱买书,对于有钱人来说,买书这点钱可能算不了什么,然而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这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随便走进一家书店,拿起一本正版图书,一看标价,我的妈呀,标价通常都在三十元以上,有的精装本图书,一本甚至要花费五六十元。如此以来,读书能不花钱吗?花得还不少呢!

自由时间越来越少。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慢慢阅读的人,在当下的年代里,是日益见少了。首先我们需要谋生,需要为了生存而战,其次,成了家的必须为家庭负责,各种俗事琐事没完没了,干事业搞企业的,事情也是一件接一件,空闲时间被一再压缩。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读书,也不是我们不爱读书,而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因此,只得放弃读书。

读书的环境越来越不宁静。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读书都是会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宁静,读书的效率自然较高,读者的心情也会相应变得愉快,可是要是读书的环境长期受到外界的干扰,或者被各种车辆的喇叭声打搅,或者因人群的喧闹声而致使读书被迫中断,那也是非常让人头痛的事情。如此,久而久之,读书的兴趣必然大减。

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这个时代,读书有时真的很奢侈,要想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需要长期的努力。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