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调丰走笔

作者: 黄明聪2020年08月15日生活随笔

初冬的雷州大地,阳光温煦,天气宜人。我怀着对千年古官道和东坡井的景仰,约上好友前往历史古村调丰觅踪。

先去参观千年古官道。在村民小程的指引下,我们来到目的地,乍一看,是一片荒山野岭,周围树木稀疏。可定神一看,两条纵深的牛车辙突然出现在眼前!旁边还有两处石碑,一处写着“调丰古官道遗址”;另一处是由著名作家洪三泰撰写的《千年石官道记》。

这看似极其普通的牛车辙,是怎样变成一道不平凡的风景呢!我仔细品读碑记,不但对古官道的形成历史一目了然,而且对调丰村的变迁也有所了解。这使我感到惊诧!因为一道普通的牛车辙竟然穿越了历史的烟云——

历史回溯到2002年的春天,调丰村民程伯来到村东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地,望见这片挨近溪流的荒地,程伯产生了多种设想:把它开垦出来,不能种植稻粱,也能栽种桑麻,至少可以植树。可是举锄落地,寸土不进,反而钉钉回响。经过一番清表之后荒地终于原形毕露:两条坚硬如铁的牛车辙盘于石质地台。这一偶然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后经考古专家的考证,证实这条牛车辙就是《雷州府志》和《遂溪县志》中记载的古代三十里官道中的一段遗址。再经过有关专业人士的测量,测得其车辙深约60厘米,长度约为40米。令人惊奇的是,石台上的牛车辙、牛蹄印清晰如故。

2011年,这段遗址被公报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广东文物普查的100大发现,继而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站在古官道上,仿佛走进时空的隧道里。这条古官道走过迁人墨客,走过商贾旅客,走过平民百姓,走过宋代,走过清朝……然后走进新时代。

那一幕幕车辗过处随风而去,唯独一种不朽的精神,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深深地勒进这块红土地,继而被镌刻在雷州西湖的十贤祠里……

游览完千年古官道之后,我们来到了东坡井。这口井离千年古官道不过一里路,位于调丰村中的北部。据载,当年这里建有一个茅亭驿站,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去海南就在这里停留数日,因饮用过此井水,当地人敬贤如师,便将此井命名为“东坡井”,以此纪念。到了清代,翰林编修雷州人陈昌齐赴京供职路经此地,这里的茅亭驿站已改成私塾,陈昌齐于是欣然挥笔题书:“景兰阁”。陈昌齐的题字使调丰村增辉,从此,调丰村文才辈出,其可谓人杰地灵。

由于调丰村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到了清代,这里已经成为众人求学和商贾云集的地方,特别是制糖业闻名遐迩。

调丰村靠近湖光岩,当年火山爆发残留的火山灰,土质肥沃,宜于种植甘蔗。据《调丰程氏族谱》载,早在明朝,调丰村就开始建有红糖作坊(民间称土糖寮),旺盛时期曾多达72间,店铺多达20座,生意涉及天津、贵州甚至印度,调丰村建于明清时期的祠堂巷、八角井巷等古民居群(最著名的是“北京大屋”内有36间厢房)就是昔日产糖致富的有力见证。再者,遂溪县后来成为“中国最甜县”可以说调丰村功不可没。

今天,调丰村不但盛产甘蔗,更盛产大米。村前有一处3000多亩的良田人称调丰垌,堪称“岭北粮仓”。这里盛产红米、黑米被誉为湛江市现代农业的优秀产品,而“岭北大米”更是远近闻名。

我们从整洁的村道走过,一幢幢明亮的楼宇闪入眼帘,一拔拔的老人在树下谈笑风生,“爱科学,讲文明”的标语比比皆是。在村文化广场,村民参与健身的人不少,我看得入迷。

听说,调丰村近年在摘取县市“生态文明村庄”和“广东古村落”及“中国传统村落”之后,正朝着“中国历史文化村”的目标努力。正如调丰村乡土诗人程百如撰诗所云:“门前刚劲阁名题,雷地高贤墨迹迷;古韵流芳凭字迹,恩波从此得昌齐。”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