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的故事

2020年08月21日好文章

分享感动

文/鸿雁

家风传承,离不开言传身教。我出生时,家里物质条件并不好,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在父母的宠爱中渐渐长大,直至去外地求学、在他乡工作,再到为人妇、为人母,开始独立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虽然平淡,但也充实而满足。

小时候,父母经常教育我要学会分享,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从小到大,父母的和睦互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我突然明白,父母已经给我种下了良好家风的种子,如今,它已枝繁叶茂,成为我追求幸福的动力。

家风,看似无形,实则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它就像一粒粒鲜活的种子,慢慢地植入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逐步长大。看着怀里年幼的孩子,她和我血脉相连,怎样才能让良好的家风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也一直在苦苦寻觅。

一次,带5岁的女儿去超市,女儿在书摊前选了半天,最后选了两本喜欢的书,说:“妈妈,今天我要买这两本书。”我蹲下身子,看着她说:“这类书家里已经有很多了,这次不买了吧。”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说:“妈妈,你不能不让我学习新知识呀!”

瞬间无语。怎么办呢?以前在买书方面基本上都是听她的,现在家里都快成“书海”了。我想了一会儿,说:“宝贝,咱们这次买一本好不好?你看,妈妈也选了一本,如果你一下子买两本,妈妈选的就不能买了。”我一边说一边装作很伤心的样子。

她很认真地看了看我,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拿出一本书说:“那好吧,妈妈,我这次只买一本,这样你也可以买啦。”女儿的举动与反应让我想不到,也很感动。怎么鼓励女儿呢?我很真诚地说:“宝贝,你今天让妈妈很感动,妈妈决定这次给你买两本,第二本是奖励你的。”女儿高兴地跳了起来。

自此以后,我渐渐地发现,女儿越来越会照顾别人的感受了,对弱小的动物也越来越有同情心,对别人的情绪也能感同身受,还有了更强的分享意识。

一次,我刚下班走到楼下,邻居老太太就迫不及待地问我:“你咋生出这么好的闺女呀?”看我一脸迷茫,她继续说:“刚才你还没回来,孩子拿了一块饼干,一直在这儿等你,自己都不舍得吃,非要给你留着。你是怎么教出来的啊?”

如今,孩子越来越愿意分享。家里来小伙伴时,她会拿出好吃的好玩的一起分享;去幼儿园时,还经常带一些好吃的去分享;小伙伴受委屈了,她会耐心地去陪伴,直至小伙伴破涕为笑。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热心友爱、愿意分享、照顾他人的感受等良好的品质,这不正是家风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吗?

家风,就像一个方向盘,只有持续传承,才能在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家风,是真正的营养液,只有植入心田,加以教化,才会被消化吸收,从而内化为孩子的行动,代代传承,代代受益。

感动中的激励

文/张亚玲

说来有趣,激发我写作的动力之一,来自于单位的三位门岗师傅。

办公室没有报纸,每当我有文章发表在《洛阳日报》上,下班经过门岗时,他们一定会拦住我,拿着报纸向我报喜,那神情比他们自己发表了文章还高兴。如果有我的稿费单,他们不管谁接到,都会亲自送到我手里。他们都是年过五旬的老师傅,这份热情令我感动。我很羞愧,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竟不知道他们姓啥,统统以“师傅”称呼。

师傅们有时问:“这段时间咋没见你的文章呢?”我就有点惶惶不安,会觉得,如果不认真写出好文章,就真的有点对不起他们似的。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课间,经常会有一个小女生或者小男生,把一块糖递到我面前,甜甜地笑着说:“老师,给你吃糖。”我笑着推辞,他们会执着地伸着手,眼睛亮亮地看着我。

我无法拒绝,接过来,一声“谢谢”之后,他们就蹦跳着走了。

行走在教育天地,既有童心花园任我流连,也有工作压力令我疲惫,在矛盾纠结之中,孩子们的“糖衣炮弹”一次次击碎了我内心对工作的倦怠,神圣的使命感让我的脚步更加坚定。

还有一位在公园练书法的老人,他每天乐呵呵的,握着一支长长的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字。他告诉我,他遭遇过一次严重的车祸,害过两次大病,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倍加珍惜生活,练书法支撑着他走过坎坎坷坷,使他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他说,有灾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仰,没有追求。他是省书协会员,多次参加比赛,还到学校进行书法讲座。

当时我在工作上遭遇波折,情绪低落,老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我感动,也让我于迷茫中看到曙光,重拾自信。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样的感动无处不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激励,让我面对挫折不逃避,投身工作不懈怠,然后再把这份感动传递下去,激励更多的人。

时间流逝中那些感动

文/李子

多少年过去了,某日在海天一色的大鹏湾我居然碰到了我中学同学芸。海风、巨浪、昨日黄花,一杯把盏的咖啡煮着清逝的青春。

那时,水鸟翩飞,大雕的嗷叫里,仿佛山雨欲来之势。海蒙蒙,看不见远处帆船,但依然能听清楚远方的汽笛长鸣。我和芸的眼里,我们遥远的那所中学是那么活泛,那么明晰,芸说校园的铃声总在耳边回荡。

回想中,那条夫子河的水眨着眼的流,怎么也不能和眼前的大鹏畔岛媲美,但在我们眼里,它不仅赋予我们一个生命的地理图形,还赋予着我们一种古老的牵挂,叫乡愁。在那条河上,我们的生命,隽永相随,亲密相伴。还有那座出过很多富人,出过很多官宦的西垸村啊,不仅还保留着古朴的建筑,在青石小巷里,还能在这些建筑上寻找到一帧帧礼、仪、忠、孝的壁画。沿着青石小巷,当日,我们一帮农家子弟衣衫不整,走进村庄,奔向那座西垸中学。

我们的老师,很古老,虽然给我们传授新知识,但不忘讲解沿我们那一路而来的礼、仪、忠、孝。男同学都嘻皮笑脸说这是什么年代,还孔孟〈梦〉?女同学听得很认真,大抵在她们的心灵里,同性长辈们内心的忧怨和沉淀下来的委屈苦难,太多太多,以至让她们要贲脉曲张,以至她们流下泪花。我们的老师,有时很感动,一个上午或一个晚上,不讲课本,就专讲孔孟诗经,还让我们复古般去背诵那些东西,让我们一帮睁着大眼的学子,像听梦又见着梦,像做梦又梦醒;更巧的是,西垸那时有个草台班子楚剧团,他们天天演戏,我们学校干脆不上课,去看戏,薛仁贵、秦琼、李三娘、王宝钏……好多故事,在我们农村缺少书籍的年代,我们在戏里懂得,也映证了老师所讲授的孔孟学说。

铅华洗尽的芸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老师当年传授的那一套孔孟思想,还真超越现实,想不到来大鹏畔岛任教,还派上了用场。”

前人走过的路,留下的辙,就是我们今天的活教材。芸说真想回去看一看我们的母校,还有我们的老师和同学。

千山万水是一瞬间的事,而时光的轮回里,我们当年的母校已不复存在了,我们的老师,有的仙逝有的白发苍苍,湮没在凡尘不为人知;我们的同学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落,撒满大江南北;那真是一件残酷的事。回忆里,我们饮啜着咖啡,也愈来愈感觉咖啡的浓郁和功力。回忆里,我们的生命还是那么青春灿烂,那么赋予着诗情画意。我们在西垸读着书,也在那世外桃源的氛围耕种着令我们一生神往的土地。

那是一个农耕时代,我们学校很多地,都靠我们学生耕种。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农业,我们对春种秋收都了如指掌,所以每星期两下午劳动课,只要老师讲该锄地了,我们都自动会带锄头。骄阳似火,一群学生挥动着锄头的景象,如鸟啄着食物;男男女女,说说笑笑,多么长的地,多么硬的土,我们就是土地的主人,一定能战胜。最忆送水粪上农场的情形,两个学生抬一桶粪,还要翻山越岭走三四里地,这对于十四、五岁的我们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人和粪桶一样高,所以难免有的同学将粪荡在身上,那滋味儿真是没法说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身上有粪便,同学们还是照样坚持送完粪。办法总是在克服,前面的学生总是对后面的学生说,克服困难,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那是文革时的口号,但在我们每次劳动之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喊声。

不知怎的,虽然我们很辛苦地抬粪上山,那农场的麦子总是欺骗着我们,一年下来,归仓无己。老师说疏于管理的结果;同学们议论说土质的结果;后来得出的结论是,你欺骗着庄稼,庄稼也欺骗着你,正于我们学生,你刻苦用工了,你成绩就优秀;你弄虚作假欺骗了老师,学习成绩就要下降。

劳动带给我们是快乐的。在我们一学期完结时,学校总要聚餐,吃一大锅饭,分享着我们自己种出的粮食蔬菜,品尝着同学们“露一手”的佳肴,那场景真是令人十分感动;好的兴致总是被老师破例举起的酒杯破坏,他说着一些很辛酸的话,不知是让我们留恋还是告别,仿佛那一刻我们才懂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仿佛那一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

再回首,青春与田园已荒芜,永不流失的是记忆。多少年后,多少年后,我们离开了田边地头,农耕离我们远了,但我还是那样深刻地记忆着西垸中学,因为劳动,我早日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早日学会当家、独立。因为劳动者,我也懂得了劳动的源泉。因为劳动,我们走向远方——

轰轰,大鹏湾核电站翻动的水页声在永远翻动着新的一页,将我们同学少年往事翻过;在那个午后的小馆,在那个被尘世隔离的小岛,不经意与芸的相逢里,我感觉一颗漂流的心,愈来愈平实了,也愈来愈体会到生命奔涌的流程和方向,也愈来愈领悟到青春的每一步都多么令人惦念。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