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三访

作者: 姜春晖2020年08月24日生活随笔

作为金庸迷,嘉兴对于我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由于金老先生的妙笔生花,我对嘉兴期盼已久,期望有一天能遇见她,就算是在梦里也好!

前几日,参加一个活动在嘉兴停留了半日,虽已时至深冬,但城市流露的江南水乡那特有的气质,依旧令我倾心不已,回味无穷。

南湖红船“拜访”革命先烈

到嘉兴,南湖不可不去。南湖位于嘉兴市区东南部,与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

南湖不仅以秀丽的风光享有盛名,还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胜利闭幕而备受世人瞩目。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会议进行至中途,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8月2日上午,“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当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泛舟于“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南湖之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如今,一大一小两艘船停泊在南湖水面上。其中,大船为画舫船,为“一大”代表举行会议的地方;小船为乌篷船,是王会悟女士外出购买物资时用的。

随行导游说,当年的游船在抗战时期已被破坏了。这艘画舫船是1959年根据王会悟女士的回忆,由造船匠人仿制的,并作为“一大”会议纪念船,停泊在南湖水面之上,供后人瞻仰。

虽已近晌午,参观的游客仍络绎不绝。看着这艘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红船,回想当年革命先烈为党牺牲奋斗的事迹,当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嘉兴三塔探访运河遗产

嘉兴,一座在运河的孕育下成长起来的城市。

从上海前往嘉兴之前,我提前做了一番功课,发现嘉兴市区但凡出名点的景观,几乎都和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正是如此,至少在隋唐时期,以嘉兴城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就已基本形成。在这些水系中,苏州塘、杭州塘等8条河流从嘉兴城呈放射状通向周边,因而有“运河抱城,八水汇聚”之说。

一声汽笛长鸣,嘉兴三塔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们高耸在嘉兴西门外京杭大运河畔——曾被视作嘉兴城的主要标志——见到它们,就知道进了嘉兴城。

嘉兴三塔始建于唐代。据《至元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原来,此处本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弯道,潭深水急,经常有船只在此触岸沉没。于是,先民们便疏浚河道,并在岸边修建三塔,以镇压潭中的白龙。

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嘉兴三塔的实际作用,我想更多是用来提醒过往船只及时转弯吧。

据随行导游介绍,如今我们看到的三塔是世纪之交重建的。它们均为9层仿阁楼砖塔,中间的一座稍高,大概有15米高,塔内均为实心,每层壁龛嵌铁制浮雕佛像。

由于改道禁航,嘉兴市区内的古运河如今已繁忙不再,三塔也不再肩负保驾护航的使命。但对于了解京杭大运河的人来说,它们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默默述说着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烟雨楼寻访江南胜景

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于来的时候不对,“楼台烟雨中”的胜景没有见到,却有幸参观了位于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年至公元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使、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该楼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8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20余首,盛赞烟雨楼风景。”导游说,烟雨楼现楼为1918年重建,其中正楼两层,高约20米,重檐画栋,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楼前檐匾额,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所题。

登楼远眺,南湖秀景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滋味。试想,乾隆皇帝当年登楼所见,也不外乎如此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