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央的石头会“说话”

作者: 王仕学2020年08月26日写景美文

到清水河镇出差,事毕,想去看看已经维修完毕的雨补鲁古寨。古寨入口古榕及巨石垒就的台阶,沧桑斑驳的百年老屋,弯弯曲曲的村巷,这次维修保留了古韵,没有搞成“雨补鲁旅游新村”。一路上,我忍不住赞叹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这个团队对传统建筑及传统文化的恰当拿捏。正准备离开,镇里的同志指着南面的山峰说,那边纳央古寨比雨补鲁还好,老房子更多。雨补鲁让人够震撼了,还比这更好?一听有老东西,我就“来电”了。追问谁去看过。镇里的同志见我着急的模样,笑了笑说,罗松去看过。怎么样?答,他陶醉了,不忍离开。这罗松我是知道的,遇到老房子老物件,鼓捣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很有些道道。既然这样,我决定走一趟。

进入村口左侧,有段古墙,大石块砌就,长满藤蔓与荒草。我正要“抒思古之幽情”,他们却说,这不是堡坎,是普通地埂。地埂用那样大的石块,那样精致,太出乎我意料了!其它地方的地埂往往乱石垒就,石块也要小得多,且粗糙简陋。地埂都那样唬得住人,房子会是什么样呢?刚进纳央寨子,就被古味紧紧抓住了。

下得车来,迎面是一座民国风格的老屋。墙的底部是平整的五面石,缝与缝对得很整齐,往上是土砖,靠近屋檐的部分还有彩绘,大多是卷草纹。最后是瓦面和防火墙。兴义石山半石山地方的大户人家几乎都是这种做法,尤其以下五屯刘氏庄园的建筑最为典型。五面石坚固,防潮,美观,稳定。五面石之上用砖,既可减轻承重,又便于砌筑,那时的火砖少,只好用生砖。彩绘则用简洁的手法弄一些兰、竹之类的东西,对屋檐是一种装饰,暗喻主人的品格。

对五面石、石柱础之类的古建构件,我颇有情感。古代的大户人家修房子,管匠人吃住,给几个工钱即可。至于时间是不太计较的,一栋房子修几年,一个神龛弄半年,是常有的事,不像现在的“政绩工程”要赶工期。就说这五面石吧,从开采到修整好,每块要耗费好几天,既可以看出房主人的殷实,又可以看出古代匠人的一丝不苟。现在机器切割,整齐划一,毫无生气,太呆板了,那不是工艺品。如今哪个有闲心手工打制五面石!所以五面石像手工刺绣那样珍贵!它似乎要绝迹了。

老旧的五面石是维修古城墙、老屋,它们有包浆,有沧桑感,用来维修的古城墙、老屋,你说有多少年,它们就像有多少年,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遗憾的是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五面石的价值,打碎它,用来下基脚或打砂。每当听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就隐隐作痛,想起“焚琴煮鹤”那个成语。

在村里行走,这种五面石老屋完整的近十栋,其它有的是一堵古墙,有的是歪斜在菜地里的屋基,至于条石、裙板、柱础、磨盘等物件随处可见。这里的院门,是典型的石库门,门头石与石门坊紧紧咬合在一起,石门坎、海窝、门墩凑在一处。这些构件往往是整块石头打制而成,石头有些发红,被若干代人的屁股与脚板磨得光溜溜的。雨补鲁的石库门、五面石老屋确实没有纳央多 。有一组建筑地势较高,是戴氏宗祠,院墙像城墙,颇有城堡风格。这些石头是无字之书,它们是古老村庄的化身,有它们,村子的古老还用得着四处张扬吗?还需要弄假古董吗?

一些石柱础散落在房前屋后,滚在那些刺蓬里。我跟镇里的同志说,这些柱础都是文物啊!它们的形状、雕饰都有传统文化内涵,可以作为陈列馆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老屋维修的构件。甚至摆在那儿不动它,也有它的味道,人们看到它们,思绪自然会穿越许多许多的岁月……

我们一行人在村巷里指指点点,引起一些老人的注意,他们以为我们是收旧货的。得知我们是旅游文化部门搞文物调查的,为今后纳央古寨打造收集资料,便格外热情——大概雨补鲁古寨维修的事他们听说了。

村民组长老赵自告奋勇做了我们的向导。他说村里有个文阁。我感到奇怪,文阁往往是古镇或人才辈出的家族才有,比如明清兴义军事重镇捧乍,比如秀才贡生出近48人的鲁屯李氏家族。难道小小的纳央也有文阁吗?

来到村子南边,草丛里果真躺着两根大石柱,有3米左右长,一些小孩也来看热闹,几只狗在一旁文静地摇着尾巴。我们准备将石柱翻过来,看有没有文字。老赵找来钢钎、木棒,几个人帮忙,终于翻了过来,石柱上确实有精美的文字。上联是“柱石落成不第培是方山川灵秀”,下联是“佛神设就岂仅佑此境工商士民”。上联的另一面则记录立柱时间是嘉庆二十四年仲春,即1819年。下联另一面小字说明楹联是纳央戴氏家族两位贡生戴仁戴恩题写的,参与修文阁的戴氏家族有名字的近10人,以及众亲友。这对石柱是纳央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字记录,石柱已经近200年了。文阁地基呈六角形,附近散落一些瓦片和彩色筒瓦残件,这是全市唯一保存较好的文阁遗址,也是兴义嘉庆三年(1798年)黄草坝置县后最早的文化设施之一。楹联做成拓片,就是兴义清代的书法作品,可以家里悬挂,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展品。

村民表达出修复文阁的愿望。我们说,不忙。要清理发掘,然后推断它的规制,再规划设计。何况发掘可能会发现其它构件,如地基、阶条石等等。在场的寨邻老幼很兴奋,通过文物部门同志的解读,他们终于知道文阁这一古迹修建的年代及文化价值,从前只是老辈人口耳相传,很多东西是模糊的。

老赵说,我再带你们去看“大花坟”。我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不知道。有座大花坟,有座小花坟。小花坟,毁了,只剩大花坟。往东走了十几分钟,就看到一座精美的墓碑碑楼,是一位女老人的坟,这大概就是叫“花坟”的缘由吧。三门四柱,鳌鱼高啄,集雕刻、文学、书法为一体,是清代咸丰墓葬,身份为“戴母刘氏”。如果能够将雕刻、文字等传统文化内涵搞清楚,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碑序是一首诗,其内容如下:

苦节依稀七十年,空帷人伴月娟娟。

金钗每自供宝馔,荻管恒将课砚田。

贞顺敬姜无与并,思勤孟母孰能先。

果洵永著冰霜志,兰桂腾芳百代传。

香奁飞絮思缤纷,淑德贞操最出群。

挽鹿已成司隶节,积麻还学敬姜节。

秋河夜降三青鸟,箫箫朝闻五色云。

……

以后几句模糊,无法辨认。碑序用了不少典故,很切合墓主的性别及身份。与雕刻及文字结合起来,有一种阴柔之美。

在这里回望纳央古寨,三面环山,南面临水,“水”就是奔腾的马别河,古寨位于一个巨大的平台,对岸是一个叫小蚌的坝子。背面的山峰依次叫鸡冠山、青龙山、旗子山、老坟山、老营盘、公山、白虎山。这些山很有气势,由于亿万年前古海水的冲刷,有水流旋转的痕迹,圆润,饱满,灵动,像馒头,像金元宝,吉利而平和。山是锥状,或壁立千仞,就有点险。远远看去,纳央古寨的后山像戴着毡帽的神仙护佑着村庄。

纳央古寨的布局完全符合古人筑城、居家的风水规范。如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如左青龙右白虎等。据老赵说,爬上正北的老坟山,俯瞰坝子,有8个圆形的土山,像一串碟子,村子面对一个大餐桌,丰衣足食嘛。我感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当初选择这个地方世居的戴氏先祖具有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难怪有文阁立在村前。

最后我参观一个石马槽,长约2.5米,宽0.65米,深0.5米,整块石头修整而成,石质细密,加工精致,呈长方体状。还有一个石质的铺面,与马槽,与石柱上的“工商士民”,综合在一起,说明明清时期纳央马帮等商业活动频繁。

纳央北面沿一条古老的山路翻过山岭,就是雨补鲁,山路不少地方有石级。雨补鲁陈氏家族与纳央戴氏家族是表亲关系,数百年来往来密切,陈氏祖坟在纳央的老坟山,因为用泛红的石头做碑石,纳央人称为“红石坟”。纳央戴氏又与纳省戴氏同宗,我想这些地名或许包含着许多玄机吧!开发旅游,两个古寨连成一片,那条山间小道可以设计为徒步道,站在山岭上北看“天坑人家”,南看视野开阔的纳央古寨,两者风格各异,岂不互补?马岭水库修好之后,水面上升,乘船可至纳央。纳央有条古道通往河底,据说河底原有石桥,被冲毁了,地名依旧叫“老桥”。马岭河下游的几座石桥均修建于清朝中后期,之前黔西南地区通往两广,南有红水河阻隔,通往省城,东有马岭河天险,人马只好绕道马别河上游的清水河,因为这一带可涉水而过。最近一个例证是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兴义西出云南,选择的就是这个通道。

这样看来,清水河镇明清或更早的时候自然是一个重要通道,除了雨补鲁和纳央,双桥河、章古、泥溪这些都是数百年的古寨,有古碑和家谱为证,只是文物部门从前重视不够罢了。

夕阳西下,离开纳央古寨,老赵挥挥手,我们恋恋不舍。“好古”岂是罗松一人,我竟有些挪不开脚步了。本打算浮光掠影地看一下,不料却沉醉了一下午。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