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古意氤氲幽与雅

作者: 赵克红2020年10月23日经典美文

华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韵,尽在老城。

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看到它的第一眼就瞬间领略了它的大气。走近它,踏上丽景桥,桥栏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栏,但见小河清澈,水流潺潺,河水轻轻地在桥下流淌。昔时,这里水域宽广,千帆竞渡,各种繁忙景象犹在眼前。这条看似平常的护城河,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大运河支流,直通古代的国家粮库含嘉仓。

丽景门始建于隋代,原名丽京门。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京门,北曰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往事悠悠不堪回首,丽景门,曾饱经沧桑,历经多次毁坏和兴建。2002年在原址上重新复建,终再现了昔日的恢宏与大气。

沿西大街一路向东,路两边商铺林立。不远处,就是河南城隍府庙。因年久失修,看上去很是破落。城隍的本意是护城,后来演变成了冥界的地方官,掌管着人的福禄寿和善恶的评定,最后变成了城市的保护神,供人们顶礼膜拜。

这条东西大街,宽约三丈,街道两旁全是一家挨一家的商铺,保留了古代“前店后坊,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店面不大,经营有字画、古玩、古装以及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等。

老城的街道悠长而古老。脚下这条青石铺就的街道;路两旁那些古旧的房屋,青砖灰瓦和青灰色的屋脊,无不氤氲着古香古色的味道。家家户户大门虚掩,每次当我靠近它们,内心深处便会生发出一种柔软,一种如遇故人般的亲切,仿佛去赴一场老友之约。冬日温煦的阳光洒在这条街道,以及古旧的青瓦房上,似乎能感受到阳光叮咚作响的声音。在这里,历史和文化,经过几千年浸润,已渗透到老街的血液里。

老城有许多老的宅院,显示出某种意味深长的厚重,它们在岁月里浸泡了数千年,连呼吸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些古老的建筑,有的古韵深长、清雅幽深,有的奇巧玲珑、端庄秀美。我们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不知不觉便沉醉在古巷清幽的老时光中,陶醉在慢光阴里。

位于西大街91号的马家花园面积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房屋共73间。马家花园里有保存完好的绣女楼,楼上楼下各三间,楼上中间半间辟为阳台,进深不足1米,两间开月亮圆窗,楼下左右两间开花格方窗,上、下门均为四扇花窗木门。马家花园布局结构紧凑,建筑气派宏大,虽然院子有些破败,但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繁华。当暖暖的阳光爬上了屋檐,又洒进小院,小院的一侧便被时光浸润出一丝缱绻,那斑驳的一扇扇门窗,向我们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着的泛黄的故事。透过窗棂,我仿佛看到昔日绣楼内兰香四溢,一位端庄秀丽的大家闺秀,正怀抱琵琶轻弹低唱,曲中充满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位于农校街的董家大院,这是目前洛阳保留最大的官邸。这家大院的主人,原是清初左副都董笃行,官至御史。他为人豪爽,大义明理。据说家人建房因边界与邻里产生纠纷而修书至京,求董笃行放话压制对方,董观罢书信后当即写了几句打油诗寄给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照做,对方感动也退后了三尺,后来就有了六尺巷仁义胡同。

鼓楼位于东大街中段,《洛阳县志》记载,它原建于北大街南口一带。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福王来洛就藩,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登上鼓楼,抚摸那口古钟,因好奇心的驱使,忍不住用手指轻扣,那钟声似乎从远古悠悠而来,让人恍如时光倒流。钟鼓楼在古时兼具白天报时,夜间报更的功能。“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白居易用他的诗句,带我们走进历史的晨钟暮鼓里。

在鼓楼的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体,传说为朱元璋御笔亲书,典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大气磅礴的情怀,是洛阳历史的沉淀。旧时,鼓楼中的大钟非常有名,据说是与白马寺的大钟一同铸造的,频率参数相同,钟声响起,这两地相距十余公里,却能产生阵阵共鸣,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使得“马寺钟声”成为洛阳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

漫步在老城清幽可人的小巷里,小巷深处,弥漫着静谧,且显出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读懂了这些小巷,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老城,读懂了老城的前世与今生。如果把老城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老城的小巷就是密密麻麻的枝丫,是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

有时,爱上一个地方,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突然记起这样的话:清幽与淡雅永远是繁华与艳丽的长者。品读老城,我有一种顿悟,记得千唐志斋有副名联“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千年的老街小巷里走过了许许多多的人,但大多被淹没在岁月深处,归于平淡。而老城,时光虽逝,文脉依然。这就是我之所以恋上老城,古意中蕴藏的幽与雅的缘故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