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小企业家

作者: 合肥徐卉2020年11月15日感悟生活

父亲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普通老百姓对改革开放的由衷感慨。

我的父亲1956年出生在长丰,兄弟姊妹六个,他是家里的长子。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负担重,父亲没有条件多读书,早早地参加了工作,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

干过多份工作后,1979年9月,他幸运地顶替了我爷爷的工作,来到长丰县城一所小学上班。因文化水平有限,他被安排到了校办工厂当印刷工。

彼时,从小岗起步的改革,开始向城市延伸。父亲工作的这家工厂,就是因应改革开放新政策开办的大集体性质的校办企业。父亲去时,厂子刚刚成立,只有三四个职工。他曾向我们描述过当时厂子里的情况:纸摞撞击案板的声音,此起彼伏;油墨的刺鼻味道,混合在空气中;纸张和原材料,堆放得杂乱无章。印刷工要不停地手工刷油墨,机器坏了要自己修,穿着干净的工作服进车间,一准全身黑溜溜地出来。

由于人员少、业务多,父亲根本没时间照顾家庭,孩子都是带到厂子里来照顾,我和妹妹都是在车间里,听着铅字敲击的排版声和印刷机转动的声音长大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所在的校办印刷厂还是吃“大锅饭”,每人每月有20~30元不等的工资。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工厂开始实行计件制计酬,厂子里是喜气洋洋、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父亲也因此更忙了。

起初,都是印刷业务自己找上门,工厂只要加工生产送货就行了,基本上能旱涝保收。但是,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竞争日趋激烈,工厂需要找业务了。此时,我父亲也从一名印刷工人,转换为营销人员。为让工厂接到更多的订单,父亲没日没夜地工作,我时常两三天见不到他人影。由于父亲工作效率高、营销灵活、为人处世口碑好,他也逐渐在厂子里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职工们有啥事,都喜欢找他商量拿主意。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经营不景气,校办工厂决定采用个人承包制,来实现更好的管理与发展。我父亲也由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企业的法人代表。

父亲承包经营印刷厂时,信息时代已初露端倪,技术革命已悄然到来。制版的形式,已由铅字改为电脑排版;印刷机器的更新换代,也更为频繁。作为县城的一家校办企业,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已颇为艰难。

父亲深知,即便面临困境,前行的脚步也始终不能停歇。为了不让几十个职工生活有困难,父亲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开拓了多种经营,于2000年初开始接触教育市场,进行教育类图书销售工作。在当地政府关心与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项业务也逐渐取代印刷主业,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经营上的成功,也让职工们过上了美好生活,不少职工买了新房、新车,印刷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提起父亲的别号“杨厂长”,县城里很多人都是挑大拇指称赞。

四季更替、改革不停。企业的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敏锐的父亲迅速将视角转向幼儿教育市场。2014年,父亲创办了一所幼儿园,实现了工厂的第二次转型。由于精细化管理和父亲的倾心投入,并在当地教育局的关心与指导下,这所幼儿园在县城里口碑颇好,吸引了大量生源。

多年的操劳,超负荷的工作,终于把父亲压倒了。2016年父亲被查出患了重病,生病期间,他仍然牵挂着幼儿园和印刷厂的事务。用朋友们的话说,父亲就是天生的劳累命,为了大家,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父亲在北京治疗期间,印刷厂的两位叔叔主动要求去京照顾父亲的饮食,教育界、印刷界的许多老友,敬佩他的为人,专程去京探视他,令我们感动不已。

四十年间,改革的大潮滚滚向前。父亲作为一个民营小企业家,没有高瞻远瞩引领时代的本领,却能因时因地而变通,带领自己的团队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家困窘的处境,实属不易。

四十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地成长和发展,也培养造就了千千万万个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企业家。我的父亲虽只是民营企业家群体中的普通一员,但改革开放的宏伟画卷,离不开这些普通小企业家的一笔一划的奉献。

如今,我和妹妹早已大学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和许多家庭一样,生活幸福美满。这得感恩父亲生前的奋力打拼,给我们创造了上学读书的条件。回想父亲的一生,那是一个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充实而饱满。我们将追随父亲的初心和理想,合着时代的节拍,不懈地努力,继续前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