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元宵灯”

作者: 文勇2021年01月28日生活随笔

据民俗专家考证,元宵节最早始于东汉。东汉时期,明帝刘庄即位后不主,为大庆升平,于永平二年(公元59年),在大力提倡佛法的同时,下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之夜,全国一律张灯“以表虔诚”。刘庄还亲自到大寺院去主持“张灯祭神”,乞求佛祖保佑。从此,民间在元宵张灯日益流行,遂成佳节风俗。

隋代初年,隋文帝节俭治国,对元宵节大闹灯火禁止颇严。到隋炀帝时,又开元宵节行乐之端。隋炀帝还写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记盛,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唐代的元宵节,举国“夜灯三日”。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点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使长安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唐玄宗还命人建了座高五十尺的大灯楼,上悬珠玉,金银穗坠,微风轻拂,铮铮作响,令人叹为观止。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记载:“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也。”

宋代的元宵节,把放灯时间由三日增加到五日,民间大行灯火,胜过唐代。王安石有诗赞道: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别开阊阖壶天外,特起蓬莱陆海中。尽取繁华供侠少,只分牢落与衰翁。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诗人辛弃疾也在《元夜》中吟诵:夸毫斗彩连仙馆,坠翠遗珠满帝城。一派笑声和鼓吹,六街灯火庆升平。

宋人还创制了世人称道的走马灯。《荆楚岁时记》谓之“灯以火运”“罩内旋转”,十分巧妙。因罩上绘马不停奔走,故起名“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说:“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大德乐清县志》载曰∶“里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与民同乐。”

元代谢宗可有《走马灯》诗,他写道:飚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诗中不仅描绘了走马灯中剪纸人物的疾飞情景,还反映了灯影人物有“火烧赤壁”和“楚汉相争”项羽焚毁咸阳秦宫的故事。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规定:“自正月初八上灯”,到“正月十七落灯”,全中“连张灯十夜”。明代延长了上元“灯节”时日,灯市亦较前代繁荣热闹,玩灯赏灯胜于以往。明代才子唐伯虎有《元宵》题录: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明两代,还在灯展中举行了灯谜晚会,杂技玩耍,到明清之际,更增设了戏曲表演,人们看花灯,闹元宵,尽享人间欢乐。清代元宵灯节虽没有明代长久,但仍然十分隆重。各家悬灯于门首,街衢接竹为棚,击灯其上。清代在灯的装饰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或用玉栅、或用罗帛、中绘山水,或描鱼花”,“竞出匠心,各尽其妙”。《汉口小志》载曰∶“刻翠镂花,裁运缀鸟,极为斗工争巧。”清代的灯已开始融编扎、刺绣、剪纸、绘画、裱糊等工艺于一身。江南富商豪门为了炫耀和夸富,都借元宵灯会之机不惜堆彩叠翠,装点门脸。

新时代的元宵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造型气派,制作材料和工艺也更先进,透出古朴芬芳的民俗气息,给节日增添喜庆的亮色,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灯,这门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必将永远闪耀民族智慧的光芒。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