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田吴投宿

作者: 王征桦2021年01月31日心情文章

古人行走江湖,住宿是个大问题。假如刚刚走过一段荒山野岭,恰恰又到了暮色四合之时,心中不由得忐忑起来,要到哪里才能寻个住处呢?要是远远地望见有个村庄,掩映在葱郁的树林中,心头就有了着落。但想住店是不可能的,纵然囊中有些银两,村子里却几乎没有什么旅店可住。古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去人家投宿。

在村子里左转右转,挑捡一家民居,摘下箬笠,放下背蒌,手提起门环敲了敲。主人开门问:“客官有何事?”答曰:“在下因贪程赶路,无意间错过了宿头,不知道可否借宝地暂住一晚?”于是主人微笑着把客人让进门,端茶倒水,用过晚饭后,分宾主坐定,两人相谈甚欢。一个投宿的故事就这样完成了。

在九华山老田吴村,窄窄的玉带河穿古村而过,河边是皖南村庄特有的青石路。几千年来,这些青石板上究竟有多少人走过,谁也不知道,能看见的是它们已经被鞋磨得光滑,一块块青石闪亮如玉。在这些青石板路上走过的人中,就有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唐天宝年间,李白应青阳县令韦仲堪之邀,同游九华。行至九华脚下的老田吴时,诗仙投宿于村中。酒酣耳热,名士吴用之得知和他对饮的是名震天下李谪仙时,不禁大喜,请求李白赋诗一首,李白也不推辞,即席吟诗道:“洪荒既已判,江天今已图,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

单从这首诗,足可见老田吴的古老。从汉初起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吴家,经历代繁衍生息,至唐朝时就已经成为九华山下一大旺族,村庄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已是居前。而今村里的古建筑多已毁坏,但从残垣断壁和高大耸立的梁柱中,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譬如说有二个天井的民居在老田吴比比皆是,这样的民居在古时应算豪宅。每个天井的四角处是厢房,所以,只要是有一个天井的房屋,至少就会有四个厢房。主人会把朝南的西厢房让给客人居住,以示这里的人家是好客人家。

李白离开老田吴不久,也就是唐至德年间,新罗僧金乔觉上九华山时,也曾落脚于老田吴家,这一次投宿更是成就了九华山辉煌的未来。金乔觉是古新罗国王子,出家后于携白犬“谛听”航海来中国,随后辗转来到九华,行至老田吴时,已经是暮晚时分,于是,金乔觉敲了下一家朱漆大门。开门的正是吴用之。这一次偶然的投宿,让老田吴的名士吴用之结下了深厚的佛缘。金乔觉在老田吴居住了四十九天,受到了吴用之的热情的接待。离开老田吴上山之前,金乔觉赠诗《酬惠米》感谢吴用之的供养之情。

“弃却金銮衲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它语,昨叨送米续晨炊。而今飧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在老田村北头,吴氏宗祠遗址东侧,是记载金地藏圣迹的重要碑刻。吴氏族人为纪念地藏王金乔觉留存老田的圣迹,于金地藏在老田吴的歇脚之处建造了九华行祠。九华行祠是老田村最重要的建筑,门楣上的四字是吴用之亲笔所写。实际上,九华行祠没有人们想象的巍峨华丽,它是一座低调的、简朴的小屋。搬个凳子,用手就可以触到它的屋檐。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小的祠庙,也没有见过这小小的祠庙竟然有着这么深的文化底蕴。它缘起于一次平常的投宿,却用一砖一瓦真真切切地记录下了浩瀚的、广博的佛教历史的一页。

无疑吴用之是幸运的,在他的一生中,竟有两个历史上的巨人来他家投宿。现时,他的故居在时间销磨中,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留下,但是,这个屋宇中发生的故事,却慢慢地丰富起来,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对老田吴而言,前来投宿的不止是金乔觉和李白二位,上九华山朝山的文士们都会在老田吴歇个脚,住上一宿。宋代的程九万、元代的陈岩、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程文绣等人的诗篇中,都有在老田吴投宿的记录。

而今,老吴田村的周围有了许多豪华的酒店,村中的民宿也有不少。行走在九华河边,镶嵌着酒店名字的霓虹灯在夜幕中不停地闪烁着,旅行的人再也不用去村里的人家投宿了,旧时月下叩门的意境也无处找寻。我突发奇想:我能不能仿效古人再在老田吴投宿一次,找回这个失去的意境呢?为了这个想法,在一个薄暮时分,我一直在老田吴村中高高低低的巷弄里走着,可是在古村那么多家颓圮的门坊前,你叫我去叩哪一家的门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