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伏酱

作者: 乔兆军2021年02月01日生活随笔

暑假,去拜访一位山区朋友,途经一个村子,看见有户人家在晒酱,高高的晒墩上,馒头坛子里的酱正散发出酽酽的咸香。村子四周环境优美,宁静恬淡,让我突然间感到岁月永恒,人间静好。

记得小时候,一入伏,家家都要开始晒“伏酱”了,因为当时物质条件贫乏,蔬菜常常接不上季节,女人们就把晒酱看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仿佛只要有一坛子酱在,心里就有了底气,再苦再穷都能应付过去。

晒酱要选好料,母亲先用簸箕将黄豆簸一遍,将有破损的黄豆分开,留下大小匀称、浑圆饱满的豆子做酱的原料。

将选好的黄豆洗干净,放在水桶里浸泡,泡透了放入锅中煮熟。随后将煮熟的黄豆捞起,滤去水分,放在竹匾里滚上一层面粉。接着在黄豆上面铺一层野地里割回来的黄蒿,再将竹匾置入不通风的屋子里,几天后,黄豆开始起霉点,长白毛,逐渐变成碧绿色,我们把这种发酵的黄豆称为“霉豆”。

母亲将霉豆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到坚硬的程度,放入干净的坛内,加入调配好的凉盐开水,以完全淹没霉豆为限,再加入生姜片、辣椒、蒜瓣、花椒、八角和其他调味品,最后用一块干净白纱布封住坛口,以防苍蝇、蚊虫、灰尘掉进来。

母亲将坛子安置在瓦屋顶上,坛底用砖头支撑,以保持平衡,每天接受太阳的暴晒。早晨母亲用长竹筷顺一个方面搅动一次酱浆,使其发酵均匀。母亲说,搅拌必须在早上,那时酱浆是凉的,中午高温时是不能搅拌的,否则酱要发酸变质。晚上也不收起,仍放在室外让它“吊露水”,这便叫做日晒夜露。

一天天地晒过,酱缸里的酱料便会由稀变稠,酱的颜色也由土黄色变成深红色,搅拌时有一种韧性感,老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酱脂香味,用手指蘸一点放到舌尖上尝尝,鲜香、醇厚。此时的酱就大功告成了,可以分装到罐头瓶中,以备长年食用。

酱的吃法五花八门,喝粥舀上一小勺,看酱在粥里慢慢漾开,顿觉满口生津。家里炖豆腐、煮鱼、烧茄子,放上一点晒酱,烧出来的菜不仅颜色好看,而且鲜美可口,将豇豆、黄瓜、辣椒放在酱里腌过,拿出来就可以生吃,又脆又鲜,回味绵长。

故乡的酱,柔和、鲜美,伴随我走过儿时艰难的岁月。如今,家乡里很少晒酱了,超市里各种酱琳琅满目,要想吃,买上一瓶,方便得很,但我总有一种失落感,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浓浓的乡情乡韵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