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捶布石

作者: 一心2021年02月06日经典美文

以前,在乡村捶布石很普遍,一般人家的院子里都放着一块,其长约60厘米,宽40厘米,高10厘米,表面光滑平整,面凸底凹,四个正方形的脚起稳定作用。

捶布石,顾名思义是用来捶布的。布为啥非要捶呢?半个多世纪以前,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布料,都是将自纺的棉线,经过拐、染、浆、经等复杂的程序,织成结实的老粗布。其中的上浆,是为了使棉线结实,在织布过程中不断线。织出的布叫生布,由于浆性大,很硬,不能直接做衣服和被子,人们便用水浸透,经过反复搓揉,达到洗浆和缩水的作用。洗过的布满是皱褶,因此需要在捶布石上反复捶打才能平整。

在我的记忆中,捶布前,女人们总是把洗过的布晾在铁丝绳上,待半干,找人帮忙抻布。布很长,两人各抓布的一头,为防中间落地,让小孩在中间用胳膊托住,两个女人前后腿交替用力,一紧一松,身子一俯一仰,用劲把布抻展。抻布看起来潇洒自如,很好玩,实际上也是个技术活,如果双方用力不一致,就会导致一人前栽一人后仰。把布抻好后,从一头开始,折叠成比捶布石稍小的长方形,便于捶布时翻动。

捶布需要一对棒槌。棒槌是用质地坚硬且有韧性的枣木或者桃木做成的。女人坐下来,把叠好的布放在捶布石中间,双手拿着棒槌挥动手臂,来回移动着捶打布面。布的一面平整后,再一折折翻动,使布里外面受力均匀,直到整块布都得以平整。

那年月不光捶生布,主妇们拆洗被褥棉衣,为做时平展、用时耐磨,也要用米汤上浆,去捶布石上捶打。因此,每到春暖花开之时,家家户户的捶布声此起彼落,优美的旋律在村子上空荡漾。那时候,家庭主妇一般都是捶布的高手,频率轻快,节奏分明,声音流畅,犹如架子鼓击打出来的乐曲。嘭,嘭,嘭,连续几下单捶音,那是一面布捶好的信号,意味着要翻折了,宛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有时也是整块布捶好的结束音,像是给整个演奏画上的感叹号。

有时布块大,就需要两个女人对捶,两个人捶比一个人捶更是技高一筹,若彼此配合不好,棒槌移动时就会出现碰撞现象。所以两个女人神情专注,眼睛不仅要看布,还要盯住对方的棒槌,前进,后退,向左,向右,丝毫不得随意移动。捶好的布柔软平整、细密厚实,晾干后就可以放到柜子里待用。

如今,锤布石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偶尔看到谁家院子角落里还有一块捶布石,感到特别亲切,那悦耳动听的捶布声仿佛又响在耳边……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