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常新的母校

作者: 邱明虎2021年02月17日情感日志

母校是安师,毕业15年了,每天路过母校,看到除了大礼堂以外所剩无几的建筑,心里有落寞,有怀念,然而始终不想写什么来纪念。恰逢星期五,读了延福校友撰写的《渐行渐远的母校》,感慨诸多,借周末闲暇,怀念我们那美好的岁月,怀念我亲爱的母校。

我是个农村娃,2001年,初中毕业后,没有出过家乡,没有坐过一次汽车,只知道坐车进城10块钱。参加完中考,取得了镇上前三甲的成绩,要填写志愿,我问班主任,上高中还是考中专,班主任说看家庭的条件,如果上不起大学,你就报考师范,学费便宜,每个月还有37.5元的补助呢。于是我不知所以的报了第一志愿——安康师范。有幸被母校录取了,在进行面试的时候,后来才知道是学生科长的刘瑞江老师对我说,你来读这一段报纸,山里娃,力气大,嗓门高。这一读,惹来一群面试的男女同学,轰然大笑。现在想想多半是因为我那憋足的安普话和超大的嗓门吧。

九月的校园,桂花飘香,高大的汉白玉鲁迅像,矗立在校门的正前面,鲁迅像后是一座三层苏式教学楼,教学楼前是一排排白玉兰,对于我来讲,一切都是新的。军训结束后,班主任华建平找到我,看你考试成绩语文不错,新生发言你来,稿子自己写。于是我就作了2001级新生代表,总也忘不了开篇的两句“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5年过去了,每每进入校园,我的脑子里总蹦出这句,这就是我对母校的第一印象。

安师很美、院子很小,学风很浓。难以忘记每个雨天,三层楼的屋檐水滴下来的时候,同学们拿出书法课的毛笔,在雨地里洗毛笔,初入校园,总是埋怨这些学哥学姐为什么不下完书法课的时候,顺手就把毛笔洗了呢?后来,等到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才知道,开心时练字,失落时练字,晴天时练字,雨天时洗笔是多少安师“懒人”的传统。

安师很美,东西花园,各有风韵。与教学楼一字平行的两端,各有两个花园,一个取名东花园、另一个取名西花园。东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鱼池,池水清凉,枇杷桂花瘦竹子满园。又有石桌、石椅,小景若干。春季鸟鸣阵阵、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满园飘香、冬季水落石出。西花园位于教学楼西侧,学校女生小二楼背后,花园的北面是练琴房,无论何时去,总是一尘不染。教学时间、周末时间琴声入耳,好不自在。东西二花园,是安师人最好的读书处,那些唐诗宋词、中外历史,莫不是在此处记于心间,以至于十五年来,大多没有荒废。

最难忘,是冬季万米越野赛。冬季越野赛是安师的传统体育内容。每到冬天组织全体学生户外跑步,那时候我们的跑步已从大桥路改到上香溪洞了。班主任华建平老师对晨跑要求十分严格,每到冬天,必带着藤条,到男生宿舍,到点挨个请,陪着我们一起跑,每天6点到香溪洞,然后再回来。以至于现在只要上香溪洞锻炼,总要找找当年自己跑步停顿的地方,爬格子10余年,身体尚未“残废”,也要感谢那些年冬季跑步的坚持。

最怀念,是秋季校园之秋歌咏比赛。10月校园是歌声的海洋。为了锻炼学生识谱、唱谱能力,每到下半学期,全校要进行歌咏比赛。到了比赛前夕,校园里凡是能站下队伍的地方,总是一个班级一个班级的自发组织。你一阵唱过来,我一阵唱过去,唱到激情时,班级之间还相互拉歌,很是热闹。

最温馨,当数充满文学气息的校园。安师校园的文学气息十分浓厚,学校里总有讨论文学的声音。那时候看过路遥的小说,总要拉着好友,你也赶快看,看完咱们来讨论。古代文学老师谢芳西北大学研究生毕业,知识丰富,普通话字正腔圆,讲课时一头长发,宛若惊鸿;现代文老师李雪梅讲起课来总是那么精彩,课堂的发言此起彼伏;古文老师朱世丽,对“孤芳自赏还有芳可傲”的分析,过去15年我也未敢忘记。校园里办文学报纸,搞诗抄相当流行,校刊《沃土报》的油墨还未干,就传遍了整个校园。现在同城在搞文字工作的诗人立志、甲林、甲斌都是一个年级的文学爱好者。文学的熏陶,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在市委对面的王家蒸面店偶遇,总要讨论一番,最近读了啥文学大作。

最怀念,还是质朴丰满的安师课堂。我们上的是第一届五年制大专班,读的是改革后的大学课程。老师们精心备课,同学们憋足了劲的追逐大学梦。生物课,长着长长眉毛的王伟老师,拿着活蹦乱跳的青蛙,给我们说,同学们,这个青蛙有两个心室,一个心房,一会解剖给你们看;体育老师刘长江,指着双杠说,不好好练,你们男生结婚连媳妇儿都抱不起;音乐老师张大雁说,简谱很简单,就是都惹米发索拉西,然而我们总是一头雾水;书法老师李冰每堂课都要唠叨,会写“飞、天、家”,敢在人前夸,你们会不会,还不好好儿练;最愉快是地理课阎俊亮老师,在天上布满星星的夜晚,把我们带到学校大操场,用一口纯正的关中话讲到“天上星、亮晶晶、数也数不清,北斗七星、划长空……”。以至于多年后,与我同桌的老婆晚上出门看到星星,总要撇着关中话来一句,天上星,亮晶晶,数也数不清。

毕业15年了!15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在育才路113号,母校的影子留在育才路1号。路过一回,感慨一回,母校在哪里?老师在哪里?同学在哪里?三年前,读过一篇网络文章“安师大门已拆,我们记忆何在”。今天再读延福学长所写《渐行渐远的母校》,我觉得母校不远,在我们每个学子的心里。

我们心里有一个母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鞭策我们。安师校友遍安康,接近百年的建校史,浓郁的文化气息,鞭策着每一个安师人,勤奋工作,莫要自怜自卑。每天早晨在单位16楼,遇见诗人小指,同学立志,总要互道老同学早。我们是办公室第一学历最低的人,但是我们也是办公室最早到的人,也是办公室公文测试的“状元”和“探花”。有时候,我们也会自嘲一番,老同学我们都在“谋划”安康的发展大事哩!

我们心里有一个母校,“与人为善、见贤思齐”永远鼓励着我们。安师校园大都是农村的娃,那时候有个段子 “穷师范、富高中、不穷不富是师专”。我们入学的时候虽已是2001年,但校园里没有一点浮华的气息,穿布鞋也是很常见的。我想安师人都不会忘记第二食堂一元钱二两的挂面,救济了多少次我们饿得奄奄一息的胃,5毛钱一个的大馒头,是晚自习后填饱肚子的最美宵夜,生活委员充值的37.5的月补助,鼓励了多少人,把书读下去。15年了,生活境况在改善,而我们安师人,不知疲倦的勤奋和见贤思齐的决心引领着我们奋斗在人生路上。

安师不老,永远在我们心中。安师真美,让人常想常新。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