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塘秋

作者: 路来森2021年02月20日手机美文

野塘,在南方,在北方,到处都有。

喜欢这个“野”字,自然而成,天然造就;形状不一,大小不同,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大地上,是大地一只只明亮的眼睛。

一只只澄澈的眼睛,仰望着天空的太阳、月亮,还有纷繁的星星。默默地,作一场无声的对话。地久天长,把彼此对话成一种永恒。

什么都是“野”的,恣意的水,水中的游鱼,水面飞翔的鸟儿,岸边湿地生长的各种各样的水草。许多事物,你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因为太“野”,“野”到你无处、无法捕捉到它们的名字。

进入秋天,野塘,“野”性弥足。

不过,这种“野”,不是狂放不羁,更不是肆无忌惮;更多的是,以一种清冷、萧疏,甚至萧瑟、冷寂的情状展现着—— 安静、肃静,如处子。

雨水减少,泥沙沉淀。塘水清澈,一碧见底。水的清,是一种清冷的“清”,站立水边,一早一晚,你会感受到一份冷澈的寒气。一丝丝,一缕缕,一阵阵,浸肤袭骨,这份寒气,会让你觉得:秋是愈加深了。

水中,有游鱼,野生的。大多是鲤鱼、鲫鱼、麦穗鱼等常见淡水鱼。鱼,不会很多,也不会很大;一方池塘,是难以长成大鱼的;几十条鱼,或者上百条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不紧不慢,从容不迫。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的文字,虽是写“潭”中鱼,但实在也是“塘中鱼”的大好写照。

贵在自在,“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野塘中鱼,最是能彰显一份“鱼之乐”。

塘边,多水草。香蒲、芦苇、草地早熟禾、蔓草等等,更有许多你根本叫不出名字的水草。进入秋天,这些水草,不再柔软,而是渐趋生硬。草木,开始做起了生命的减法。每一枚叶片,都开始了它枯萎的过程,缓缓地,变黄,变疏,变枯。

风一起,便发出唰唰唰的声音,那种声音有一种金石的味道。我听到了李清照翻阅《金石录》枯黄纸张的声响;一页页,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的大门。

群鸟,从芦苇中霍然飞起,于是,“群鸟肃肃,有列其行”,满是灵动的诗意。

秋深到一定程度,芦花就白了。

芦花映秋水,天寒肃肃,秋的意味浓到化不开的程度。这样的时节,最是适合于塘边静坐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

若然是白天,寒潭清影,霜清水落,芦苇苍苍;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一曲《汉宫秋》,或者《平沙落雁》,都好,都能生发一份苍凉、沧桑的味道。沧桑,未必不好;我觉得,沧桑实则是一种“大寂静”,最能慰藉一个人萧索的情怀。

禁不住,长啸一声,长啸一声……

若然是晚上,特别是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静坐池塘边,寒潭冷月,水中静影沉璧,水面月色溶溶,就完全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塘边垂钓,一根鱼竿,一顶斗笠,鱼线甩入水中,水波不兴,“一潭明月钓无痕”。

静谧,静谧出一幅画境。

古人风雅,多有“野塘送别”的风雅之事。而且,亦多入诗入画。

这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尤为突出。八大山人,天光自明,曾经作过一系列的题画诗,其中一首《无题》,就是写“野塘送别”的,其诗曰:“无心随鸟去,相送野塘秋。更约芦花白,斜阳共钓舟。”

人“无心”鸟“无意”,看似一派洒脱,实则蕴含不尽殷殷思念之情。只是“八大”放得开,把那殷殷思念之情,安放在天光秋色、大好自然之中了。

闲云野鹤,是“八大”;野塘秋色,寄情怀。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