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情愫

作者: 乔贝2021年02月24日情感日志

买书十几年,对旧书一直有种特殊的偏爱。而尤以民国的新文学为重。北新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开明书店这几家出版社出的书,稍贵,且不易寻找,偶有所获,仿佛见猎心喜,兴奋劲儿自然不言而喻。书架里,大多是民国的新文说偏爱,想来不为过。

孔夫子旧书网是我经常逛的书店。2014年秋,买了一本北新书局的《霍多父子集》,封面封底全没有了,版权页还在。版权页中间往上是个小方框,里面有个红色钤印——“李青崖印”。此书1929年出版,是毛边本(鲁迅曾提倡过),纸质精良柔韧,排版疏朗,八十多年过去了,书页、字迹还好好的,令人不忍释手。

旧书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底蕴,有时光遗留的痕迹。有的盖有原藏者的钤印,有的遍布密密麻麻的笔迹,有的还是作者签赠友人的“签赠本”。有次买了一本李健吾的《梁允达》(上海生活书店一九三四年十月初版),扉页左上角写着:大雨兄嫂存正 弟健吾。竖排两列,行草,字迹疏朗恣意,漫不经心,一气呵成。细细翻了翻,十几处错字、漏字,全一一改了过来。蝇头小字,透着灵性,是对孙大雨的敬重,也是老一辈学者细致扎实的体现。

书有不同的版本。内容一样,然而年代、排版、装帧不同,感受也千差万别。好像一位女子,穿着不同的服装,就会有清新、素雅、妩媚、大气的差别。一般说来,有平装和精装两种。精装书豪华、大气,价格也贵些。平装书普通,价钱较为平实。好多书因为畅销,印了几次,而以初版本为珍贵。如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最先由北新书局出版,印了二十几版,仍要推初版本为贵。书架里几本《彷徨》,最早的是第五版,卖价已经高到两百多了,初版本更贵、也更难得一见。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仿北新版的,却少了一些古旧典雅的味道。

旧书有一种毛病,年久代远,不是缺了封面,就是断了装订,阅读终究不便。为了还它们一个古色古香的面貌,我自己动手修缮。在修缮过程中,最难的是保持原书的品相。没有相类的纸张,贴在一起,疙里疙瘩的;有了合适的纸张,还要细加裁剪,小心黏贴。旧书买来之后,几乎重新装订一遍。打孔要尽可能小,用线也要尽可能细。还有一道工序,就是封面封底的黏贴。粘牢之后,重物压平,待胶水干透,才算大功告成。当此时,捧着劳动成果欣赏,有点小小的成功喜悦。

旧书的版式,大多竖排繁体,对现在的读者来说,可能艰涩了些。然而有一苦便有一乐,不同的版本带来不同的感受。一是可以轻快地阅读,一是可以磨练耐心,真正体会慢速阅读的乐趣。

如今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习惯低头盯手机,读新闻、刷微信、看小说,好像浮光掠影,没有阅读书本的深厚感觉。其实,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缺憾也随之而来。手机阅读很多时候只是被动接受,获得一时的满足。读书则带动全身心投入,培养从容的心态和雅致的情怀。旧书尤其给人这种安静的感觉。

实际生活中,手机阅读和纸媒阅读常常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的。手机阅读的间隙,不妨捧起一本旧书,专注其间,静静阅读,细细品味,去抚摸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纸页,去感受时光的深厚积淀,去品味逝去的人生百态,让心情在浮躁的世界中得到暂时的宁静。

读书难在坚持,难在一份平和的心境。像胡适所说,要读书,应从买书开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往后的日子,但愿能永葆一份爱书的情怀,在岁月的长河里,让读书伴着我一路前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