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如同母

作者: 同道如同母2021年04月01日心情随笔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所以大凡为妻者,皆有皇后风范,四季与娘家人保持血肉联系。有姐妹五人,当然一母所生,又同居一城,于是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喜鹊会,主题是叽叽喳喳柴米油盐枕套袜子拉绒裤,以及网购电卡独生子女证找不见了之类。你这次从日本回来给我儿子带条围脖,下次我去杭州一定给你女儿买条丝裙。多数时候,那五个连襟如同保镖般跟随着扎堆儿。他们坐在外围抽烟闲扯淡,由于职业不同,就尽量搜寻共同话题,努着力要往一个壶里尿。他们之所以离不开老婆,是因为懒惰无能,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婚姻打磨出一条真理:跟着老婆有饭吃……姐妹里的一位当着处长,常得些免费票券,水果啦小电器啦,自然是一一分赠众姐妹。若她是个大官,大约早就直接或者曲线提拔了姐妹们。娘家来人,那是要管饭且留宿的;婆家人来,则要看其是否空手,眼珠再旋转出相应的信息。这是女子生来统领家庭、珍重血缘的天性,谈不上道德瑕疵。就连武则天那样的圣君,不也是差点儿将皇位传给了娘家人么!

巧的是同城另有五兄弟,当然也是一母同生,却多半不往来。只有到了每年的清明节时,五兄弟才在父母坟前相会。匆匆一饭,鸟兽散去。前说“多半不往来”,意思是其中有两兄弟,夫妻四个都是教师,却是经常走动的,每年两个假期都要结伴儿出游,这便是人亲道亦亲。实际上道亲是胜过血亲的,我们一有闲暇,或者需要寻找对象分享快乐、倾诉烦恼,那么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亲兄弟,而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当然亲兄弟间若能志趣相投那是再好不过了,可惜极为罕见。历史上确乎有那么一对同胞兄弟,苏轼苏辙两兄弟,一生相知复相爱,遂成为千古美谈。

苏轼齿长苏辙两岁,一同启蒙于文学家的父亲苏洵。后来一块儿被父亲带往首都东京(现开封)科考,双双中举,由此走上领导岗位。虽然异地为官,但因都是诗人作家书画家,所以信函往复十分频繁。兄爱弟来弟敬兄,根本原因在于兄弟政见相同,基本儒家中庸,主张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宜改革过激,因此仕途不顺常遭贬谪。苏轼更因心直口快不善藏拙,因几首信口诗被政敌上纲上线入了大牢。这可急坏了苏辙,连连上书皇帝,为兄辩诬,愿意替兄坐牢。可是奔走呼号无果,于是精烹鲜鱼送进狱中。苏轼见鱼大惊,顿觉此命休矣!原来他与妻子有约,外面传闻没事的话,就照常送些粗茶淡饭;若事态恶化则送鱼。苏轼不知道鱼是苏辙送的,见鱼悲绝,却首先想到苏辙,遂吟诗一首《狱中示子由(苏辙字子由)》: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身。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辙是颇为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所以官做得大于兄,诗文也是一流。只因兄长如太阳般耀眼,自个便被遮蔽了。但他毫无怨言,能有的全是自豪与窃喜;何况给苏轼遮蔽的人也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他老是挨整,一辈子倒霉蛋。但是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假使没有苏辙,那么我们很可能读不到苏轼那首美妙非凡的中秋词啦!月到中秋我们照例是滥饮一通,断然不会千古一问“明月几时有”!因为那首旷世杰作有个副题:兼怀子由。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到了,苏轼想起亲爱的弟弟苏辙,兄弟俩已有五年未见面了,于是醉酒以援笔,愁肠江海倾泻一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贯通天地,将人类普遍的相思难圆的缺憾感伤,无比美丽地描绘出来,从而获得无限的升华、永恒的慰藉。

兄弟姐妹若能同道,算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俗话说一母生九子,子子不相同,所以才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说。其实应该是,“四海之内,可能有兄弟”。同一个家族,除非重大的红白喜事,一般情况下是不怎么往来的。时常走动的,多半是些狗皮袜子没反正的朋友。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