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秋节的文章

2021年04月12日好文章

感怀中秋

文/持治

秋天,嫩嫩的季节,树叶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浓浓的月份,桂花香飘中有着欢乐的气氛。八月中秋,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树下,泡一壶好茶,在欢乐的气氛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肆无忌惮得聊天,这就是故乡八月中秋最美的时候了。

一年的中秋总在国庆节前后,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学校通常会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来一个特长假,那样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所以,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起来。中秋前,人们就开始忙了,为小孩买衣服,为祭祀祖宗而准备,为赏月买月饼、鞭炮,等等,都有。在故乡,人们不会去买精装的月饼,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买自己乡人做的月饼,没有装饰得很漂亮,却实惠,2元一块,里面还有鸡蛋。但尽管很便宜,在故乡那片穷土地上,这算是奢侈的了。

小时侯最喜欢吃这种月饼了,金黄色的诱惑,常常使我向妈妈恳求切给我吃。结果第二天喉咙嘶哑,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经常会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声喊,以欺骗爸妈喉咙不痛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妈妈那时是知道我喉咙还痛的,但还是给我吃了。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在吃的时候,还经常为鸡蛋的大小而和姐姐争吵,最后通常被爸妈打,不欢而散。吃月饼好时,没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没有如同绅士般慢吞细嚼,这样的吃法在村里会被人当另类——这小子给我装起斯文了!通常我们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风度不风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风光。最后,咽着了,用手捂着喉咙吓转,这时妈妈会给我端来茶水,让我慢慢解渴,还拍着我的后背说:急什么啊!家里有没有让你给吃穷了。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对月饼的渴望吧!毕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现在搬进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觉得对不住老乡,后来回老家看时,发觉大家一样,都被"时代的文明"所影响,也就不会怪自己了。

到了中秋那天,故乡在前几天所积蓄的热闹才爆发出来。在早,小孩就穿着新衣服满大街乱跑,早餐也没有吃多少,因为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着肚子去"吃大餐".其实对与我们现在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餐,但对于那些孩子们就不一样了,父母在这天不会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东西吃,这就很不错了,在平时是没有这么好的。在祭祀祖宗之后就将"祖宗炉"搬掉,然后开始吃祭祀的东西了,意思是祖宗想吃,家人再吃,表现出对祖宗的尊敬。吃完后,大人们还在收拾碗筷时,小孩已经在床上睡了,因为晚上还要熬夜赏月,可见赏月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大人们在收拾碗筷就会去准备晚上拜月亮和赏月的事情,最后才和孩子们要一起睡觉,等待美丽的夜晚。大约在晚上七点半的时候,人们就在街道上摆起了自家的桌子,然后把月饼和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开始拜月亮。整个街道很热闹,大人小孩都很高兴。

这时,我们会到村里的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去放鞭炮。我们的村子很大,约有一万多人,我们几个伙伴会趁这个时候把全村逛一遍,随便去放鞭炮。路上遇到了有人恶作剧向我们扔鞭炮,我们就会反扔他们。但这很少,我们通常去村后面的一个土堆上,看青年男女在拥抱时,就在旁边放一颗鞭炮,"啪"的一声,女的吓着了,往男孩身上扑过去,羞涩地依偎着,然后回头小声地说:臭小子!我们就会偷偷地笑。但也不是总能当"媒婆",有时我们会在人拥抱的时候吓一吓他们,结果被追着跑,但还是觉得很好玩。在逛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月饼在外面的桌子上,觉得很好吃,不禁指指点点,这时在同村的姐姐们就回叫我们这些小的别丢人显眼,想来,一定被别人笑掉了很多大牙。在逛完回来的时候,正好拜完了,就开始大吃特吃,水果啊,月饼啊,饮料啊,胡乱地吃,疯狂地吃,反正没有人怪我们。

中秋的火把

文/王昆

秋阳熏黄了季节,秋霜打落了树叶,看着落叶在秋风中翻滚着,追逐着,思绪也犹如一张张陈年的黄页被打开,沿着泛黄的书页向前追寻着,童趣也被一一地捡拾出来。

旧时光如同一部陈年的留声机,流淌出来的音符总让人挥之不去,割牛草,挑猪菜,下河游泳,上树捉鸟,还在故乡的小河边当几回放牛娃。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燃烧在中秋之夜的火把。

儿时的火把中,深深燃印着童年的快乐。以前,家乡就有中秋玩火把的习俗,每当中秋将至,我和小伙伴们就蠢蠢欲动,心儿早就浸在中秋节的快乐里。走在放学的路上,向田野张望着,希望站立在田野里的高粱,或者水边的芦苇快快地长高长大,因为那是扎火把的基本原料。

不知怎的,我和外公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着,在我们孙子辈当中,外公似乎偏爱我,每到中秋节来临之前,外公就会对我说:“小军,扎火把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没有,要早点准备。”每每听到外公叫我的乳名,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暖流涌入心头,每每我都会按照外公的指示一一准备好,好让外公大显身手一把,帮我扎火把。

外公喜欢乖诚的孩子,外婆说我是最听话的一个,我也时常绕着外公转悠,外公不仅把家里人给他准备的点心与我分享,还时常把他老人家从私塾里学来的那点知识教给我,像“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古训,以及之乎者也类的文言文,都是从外公那学来的,那时虽然只是朦朦胧胧,一知半解,但却对我后来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启发。

扎火把是有讲究的,短了燃烧的时间不长,长了举不起来,紧了不利于燃烧,松了容易脱落。外公扎的火把不长不短,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在那一群小屁孩当中,我的火把坚持的时间最长,火苗最旺。火把将村庄的小路照的透亮,一个个火把犹如一盏盏心灯,在孩子们的心中燃烧着,又像点点繁星,在夜空中闪烁着。

舞动的火球中,燃印着童年的梦想。火把在孩子们舞动的过程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棉花球代替了高粱节和芦苇。而棉花则是从家里的棉被里偷偷拽下的,或者是从绽开的棉衣缝里一点一点取出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大人们绝不会奢侈于孩子们的棉花去玩火球的。记得有一回,我正从棉被里往外拽棉花,突然被母亲发现,不但没拽成,反而连本带利都被母亲没收了,那可真是让人郁闷,眼看着中秋节就要到了,看着其他小朋友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劲头儿,很是着急。万般无赖,只好向外公求救了,在我那甜言蜜语的纠缠下,只见外公从他的床底下拉出一个包裹,又从大包裹里取出一个小包裹慢慢地打开,当那白花花的棉花映入眼帘时,破灭的希望又重新燃起。心里在默默的祈祷,不愧是我的好外公。熟话说,帮人帮到底,外公在我的哀求下,不仅找来了铁丝,还从生产队里的拖拉机手那里找来一些柴油,将扎好的棉花球浸泡在柴油里,就这样一个精致的火球就制成了,就等待中秋节的到来。

火球比火把要阔气的多,小巧,玲珑,火苗旺,耍起来更加轻便自如,随心所欲。有的让火球静静的燃烧,有的让火球慢慢地迎风摆动,有的则让火球飞舞着,旋转着,只见火球有点到线,有线到面,在空中划出不同的造型,耍出心中的梦想。

默默流淌的岁月不知不觉将我带到了中年,直到有一天女儿对我说:“爸爸,给我扎个灯笼吧。”我如梦方醒,才知道又快到中秋了,那封存多年的往事如老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

时过境迁,火把已经躲进岁月的深处,取而代之的是灯笼。陪着女儿,挑着自制的灯笼,悠闲地漫步在我们生活的那个酒镇,烛光将灯笼染的通红,如小小的红星在闪烁。我说:“许个心愿吧。”女儿说:“好”,后来我们又把心愿寄托在孔明灯上,不过我和女儿的心愿截然不同,女儿的心愿是未来的,而我的心愿是过去的,怀旧的,在故乡的小河边耍火把的情景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中秋月饼又飘香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随着中秋佳节渐渐临近,大街小巷各色月饼又摆上了街头、超市。现在的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多多,再加上各种精美包装,简直都成了“艺术品”。而作为食品的本色却在慢慢退化,当今真正喜欢吃月饼的人是也越来越少了。现在生活好了,“三高”人群成倍增长,有人嫌含糖太高,有人嫌油脂太高。每每中秋过后,垃圾箱里总是堆满了人们吃剩扔掉的月饼,让人不免觉得可惜……

每到这时,就让我不由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吃月饼的情景。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又不由回响在耳畔,“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我为爷爷把歌唱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沂蒙山区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贫困的。中秋节能吃上一块香甜的月饼,是每个孩子最真实的渴望……

那时候,月饼一般要在走完亲戚,送完礼之后才能吃。要等到全部该走的亲戚都走完了,从亲戚家押回之后才能吃。这时月饼经过长时间的“旅行”,已经变得又干又硬。即使这样,能吃上一块香甜月饼,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如果不小心,吃上一块刚打出来,热乎乎的月饼那将是一件多么高兴地事情。

中秋夜,吃过晚饭收拾停当。一家人就开始围坐一起,正儿八经地准备吃月饼赏月的事情。记得当时在我家,吃月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简直就像参加一次盛大的仪式。吃过饭,父亲提前搬来一张小方桌,放在院子中央。我们兄弟几个,早早地搬上小凳子围坐在方桌周围,等待这场“盛宴”。

过了一会,只见父亲从紧贴后墙土坯垒成的条案上的箱子里,拿出一个用旧报纸裹着的方方的东西。抖开报纸,一个浸透了油渍的粗糙的黄表纸包显现出来。父亲解开上面系着的细细的纸绳子,扯掉淡黄的草纸,上下两层八个大小相同馒头似的月饼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圆圆的,厚厚的,有酒瓶底那么大,我们都很兴奋,早已有些急不可耐了。父亲示意我催促一下正忙碌的母亲,我一脚门外,一脚门里的大喊:“娘,快来呀,吃月饼喽!”母亲答应着,就放下手里的活,加入了我们……

父亲用事先准备好的刀,在月饼上横竖比划两下,然后按十字型把一个月饼均分成四块。当我们异常兴奋地拿起要往嘴里送时,却被父亲叫住了。父亲说:“不要慌,先给爷爷、奶奶吃!” 于是,哥哥们把刚刚拿在手里的月饼,递给了两位老人。爷爷、奶奶笑着说:“让孩子们吃吧,老了,咬不动喽!”。我拿起一块递给了身后的母亲,母亲说:“我不爱吃这东西,给你爸吃罢!”我转脸递给父亲,父亲正忙着,让我先吃。

让来让去没让出去,只好奉命吃了。那时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冰糖五仁的、青红丝的、豆沙酱的,冰糖五仁的确实很甜,但不好嚼,死硬死硬的,只能把冰糖抠出来等到最后吃;青红丝大多是晒干的瓜菜做成的,糖一浸,香甜可口,非常好吃。

记得当时吃着月饼,望着天空中不很圆的月亮,奶奶就开始为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女,向往月宫,偷食了仙丹,落得个守着一只兔子和一棵树孤单寂寞,据说连她自己也后悔了……奶奶最后总结为哪里都没有世上好,让我们好好学习。待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属于我们的月饼也早已吃完,当然也包括抠出来放在桌上的冰糖粒,又一粒一粒的捡回吃了。

我怀念当年坐在一起吃月饼的情景,虽然那时生活贫穷,物质匮乏,过节一个人才分得一小半月饼,甚至还吃不上一小块月饼,但亲戚、邻里、亲人之间那其乐融融,勤俭质朴的感情让我今生难忘。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饼却已经不再是那样的月饼,现在花样翻新,品种多多,包装精美的月饼,却拉不近你我的距离。我真诚的希望感情还像当年那样的真挚淳朴。月饼飘香,永记心中……

又见月圆,又到中秋

文/谈笑在指尖

读着李白的静夜思,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又见月儿圆,又是一年的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每遇中秋,总有一种淡淡的牵念萦绕在心头,这种牵念会随着秋风向远方轻轻地飘动。在远方,会有一种挂牵和思念若即若离,让人难以割舍不时地挂在心中;在远方,总有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在这个月圆之夜浮现于眼前,让人彻夜难眠反复辗转中;在远方,还会有一个忽隐忽现的意象,升腾在心海之上,让人浮想联翩显得朦朦胧胧。

这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它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捎,有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们在月光下偎依欢笑;它又让多少身在异乡的游子们仰天长叹,把那思念之情留在心头苦苦相熬。皎洁的月光沐浴过古人,又清晰照耀着今朝;它流淌了千年的时光,见证过无数的悲欢离合,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赐与人间,又将美好的梦想相送。千百年来,它始终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千百年来,它接受着人们的虔诚膜拜,让世人浮想联翩,心潮翻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天上的月是永恒的,变幻的只有那月下的芸芸众生,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几千年来,只有那留在人们心中的那款款相思却依然如旧。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是最相思的节日。特别是身在异乡的人,对那故乡美的思念,对那亲人的思念,会像被发酵了一般,叫人难舍难分,魂牵梦绕。那思念中的点点滴滴,便也如发酵池中的酒一样,散发出阵阵芳香而醉人。思绪随着皓月当空升起而飘散,携着对故乡的留念,对家的无限向往,对亲人的眷恋飘向远方。这深深留藏在心中的思念,此时如花般,静静绽放,默默凋零,暗留余香;这永远也不会消退的思念,此时如雪般,缓缓飘洒,悄悄落地,化泪成行;这铭刻在心中的思念哟,如大海般,汹涌涤荡,无休无止,翻卷成殇。这思念,穿越了岁月,有情又无情;这思念,穿越了梦境,模糊又清晰。这思念,是一种无语的深爱在心头抚慰;这思念,是一种无声的心语在吟唱。它落寞在中秋节里,落在整整一个秋季,落在一年又一年的日日夜夜中。

寒夜静坐,遥望明月,思绪在放逐,耳畔尽是往事的声音,眼前也尽是往事的身影。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责骂,爷爷的冰糖葫芦,奶奶的爆米花,还有那外婆桥……恍惚中,仿佛又回到了那孩童时代。在田野里追逐,在河衅边嬉闹,在田埂间钓蛙,在树上草丛中寻觅蝉鸣和鸟叫,还有老屋弄堂里的躲猫猫……时光在前,影子在后,手执一块月饼,随心随意的细嚼,把这细细碎碎的往事,渐渐地往心头缭绕,一点一点的,一圈一圈的,莞尔轻轻一笑,唯愿以前的故事还在那水云间,这故事还是那初始的记忆,自己依旧还是那岁月里一个简单快活的小孩在欢闹。

此时更是思念那远方的亲人,想念着爸爸和妈妈。此时,儿在异乡遥望这里的圆月时,你们是否依然站在家中的小院里,也在抬头和我共赏这皎洁明亮的月光?无论是在觥筹交错里,还是幽幽独处时,那一圈圈思念的涟漪,久久地波动着不会消去。因为在母亲的唠叨里,满满的都是爱的情愫,在父亲的沉默不语里,尽承载着无声挚诚的爱意,更有那老母亲在门口遥相守望的身影,在那无声的静默间永恒,不会消去。时光渐渐远去,岁月老了人的容颜,却增厚了无限的思念,心中那一份活色生香的爱,永久的留存在心间。

因为有爱,便有思念。月朗星稀之夜,皎洁的月光也被注入了浓郁的情感。月亮弯的时候,思念也弯,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不论月亮是弯是圆,思念总是像一首皎洁的诗一般,在心头吟唱不断。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是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歌,总喜欢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这歌声刻骨铭心,永远挥之不去。茅屋袅袅升起的炊烟,母亲远远的呼唤,父亲温暖的双手,孩子甜蜜的笑脸……,这一切经常在眼前浮动,经常在梦中出现,它是那样的温馨,显得是那样的幸福。它让你流泪,让你含笑,不论你是哭着,还是笑着,你都会心无旁骛。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份深情的思念,而多彩了光阴,丰富了生活;正因为有了这份深刻的思念,而让人倍加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

“今夜明月人尽望”。十五圆月时,会有多少人都在赏月品茶品月饼。那些刚刚从高高的脚手架上下来的工人;那些刚刚从写字楼里走出来的年轻后生;那些刚刚从高铁驾驶室里下班的司机;那些刚刚从矿井深处走上来的挖矿人;那些刚刚从农田里上来歇息的农民;那些刚刚从手术室下来的医生护士……,他们卸去了一身的疲惫,蘸着月色品尝着月饼,同时心中也挑起了一缕缕思念之情。“天涯共此时,竟夕起相思”。归来的,团圆了,合家充满喜庆之情;没归来的,抬头望着那轮明月,噙着泪水,一声叹息。这明亮的圆月哟,叫人好想家,叫人好想家中的亲人。月光下,让人感触到了家有多么的温暖,月光里,就像看见了远方的亲人。远离家人的那些人们,此时抬头凝望着,陷入沉思,低下头,然后又回身,慢慢走入万家灯火之中,因为在这个本不是故乡的地方,他们都还需为点燃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去加倍的努力。

夜微凉,秋已深,落叶黄,月儿清,心儿明,情绵长。这月本无情,有情的只是我们,明月也无心,有心的也是我们。岁月在流逝,年复又一年,天有刮风下雨,月有阴晴圆缺,唯有心中那份思念依旧,唯有不变的是心中那份祝福。……

中秋夜怀

文/闲云野鹤

中秋节,是最让我思念亲人的日子,也是最容易勾起我伤感的日子。尤其是到了风轻云淡的中秋夜晚,那一轮满月,如铜镜高悬在湛蓝的夜空,我抬头仰望,月如水一般清澈,嫦娥可鉴;月似玉一般皎洁,无疵无瑕,美轮美奂。好想把这一块玉佩摘下来,再配上金链,亲手挂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项下,留下这份温馨,留下这份皎洁,留下这份宁静,留下这份思念!

中秋夜的月是满的,她祝福着团圆的亲人,那相聚的温馨;中秋夜的月是静的,她寄托着离散的异客,那遥远的思念;中秋夜的月是冷的,她诉说着孤独的飘萍,那游荡的孤寂……

我喜欢月下独行,今年的中秋之夜,我依然如故。身披月亮的余晖,踩着月亮折射的矮矮的身影,静静地徜徉在马路上。与往日不同的是,路上少了些许行人,多了点幽静,习习的秋夜凉风,倒吹起了我思念亲人的愁绪,于是我的思绪开始在无垠的浩瀚夜空,漫无边际地飞翔。我在想:远在天南广州的母亲和妹妹,一老一弱,相依为伴,在这样的夜晚,她们不也和我一样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吗?我也在猜想,母性的情感所致,她们母女对亲人思念的程度要远远超过我这个男儿,只是她们把思念亲人的情感都深深地隐藏在内心深处,不让亲人为她们去牵挂,而是自己默默忍受思念的苦楚。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因为有了距离才有思念,因为有了思念亲情才会更加浓郁,因为有了浓郁的亲情才会刻骨铭心!

我的思绪正在魂不守舍地漫游的时候,一条短信的铃声像一把剪子突然间断了我这一缕相思,我展开手机屏幕,映入眼帘的是:“月亮是诗,星空是画,诗传情,画含意……我和妈祝你开心快乐!”是妹妹发来的祝福,我反复地看着,又反复地想着,我怎样回复呢?思考良久,我把手机又放回衣兜,我没有回复。我想起一句话来: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是,有我又慢慢抬起头来,凝望着月轮,她依旧是那样恬淡寂静。

月亮啊,我知道你早已经把我的思念传送到了她们母女二人的心上……

无月中秋亦温情

文/王国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型纸厂,生产草纸。由于父亲有文化,经营有方,厂子办得有声有色,我家也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那年夏天父亲把纸发往东北,赶上连降暴雨,一火车皮的纸全都被雨淋了。这次损失惨重,不仅把本钱赔了个精光,还借了很多外债。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老王这次可惨了,恐怕再难翻身了。”“老王就是能折腾,这下折腾出事了吧。”

父亲消沉了一段时间,慢慢对这些声音充耳不闻,开始打起精神重新经营纸厂。尽管厂子经营举步维艰,父亲却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很快临近中秋节了,往年过节母亲都会准备很多美食,欢欢喜喜过中秋。可是,那年我们都在想尽办法节省开支。母亲说:“厂子里需要钱,咱能省一分是一分。”就这样,中秋节母亲连一块月饼都没买。

眼看中秋节到了,兄妹们不知道母亲要怎样过这个节。那天,我看到母亲在自己打月饼。母亲有打火烧的手艺,她用打火烧的方法,尝试着打月饼。家里没有月饼馅,母亲就把芝麻酱和五香粉裹在面里。她让我帮着烧火,自己和面,揉面,打月饼。我们忙了一下午,热腾腾的月饼出锅了!其实,哪里是什么月饼,就是有个月饼的形状,看上去焦黄酥软,咬一口,却分明是火烧的味道。不过,母亲做的“月饼”味道还真不错,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就这样,月饼有了。

果园里有几棵苹果树和梨树,父亲把最大的摘回家,准备中秋赏月的时候当供品。田里的花生也熟了,母亲用花生做了好几种美味,煮花生,炸花生。母亲手巧,一种食材,能做出好几种口味。

中秋节晚上,我们一家人照例把方桌搬到院子里,按照习俗给月亮“上供”。可是,抬头一望,却发现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黑色的天幕低垂着,阴沉沉的,母亲叹口气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样的坏天气,连正月十五都跟着倒霉。”幼小的我们听不懂母亲的意思,父亲却听出了母亲的一语双关,她是在借指我家因为纸厂的损失,会很长时间缓不过劲儿来。

父亲大声对大家说:“天上虽然没有月亮,但我们心里要有一轮明月,心里的明月能把世界照得亮堂堂的。”说着,父亲招呼我们吃月饼,他咬了一大口母亲做的月饼,说:“你妈的手艺真不错呢,比买的那些月饼都好吃。”母亲笑了。在父亲的感染下,一家人开心地吃供品。大家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响在夜色中。母亲说起我们很小时候的趣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后来,话题终于说到我家遇到的境况,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不遇上个沟沟坎坎?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用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母亲说:“对呀,咱一家人在一起,啥难关过不去!”我们兄妹默默听着,悄悄把父母的话记在心里。中秋夜,夜风荡漾,秋虫呢喃,温情弥漫。

那个无月中秋节,我们一家人过得同样温馨。那一夜,我还牢牢记住了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后来的日子,每当我遇到困境,都会咬牙坚持,对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