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日记

2021年04月26日好文章

端午粽飘香

文/烛光心星

“五月雄黄酒,家家闻粽香”。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人民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楣上插柳树枝、艾叶枝、菖蒲草,男女老少带花花绳、挂荷包,吃粽子,喝雄黄酒。南方农村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吃粽子始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的。屈原楚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主张革新图治,但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楚王和贵族们的支持,并屡受奸雄排挤。当公元278年楚国国都郢被秦国攻破,屈原看到祖国遭受国破山河碎的命运时,悲愤之极,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地老百姓打捞好久,没有找到屈原遗体,于是用菰叶裹米投入江中,希望江里的鱼虾去吃这些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传说,粽子投入江里后,被蛟龙所盗,于是楚人又摇快橹、驾轻舟争相驱赶。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把柳树枝、菖蒲草、艾叶枝插在门上,人们带花花绳(彩色线拧和成的小线绳)、挂荷包、喝雄黄酒避邪防蚊虫。古人认为,屈原是被邪恶所害,插上这些东西,不仅是对屈原的怀念,而且是避邪降恶的象征。

粽子,最早是用生长在水边的一种叫菰芦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包上黍米而成。后来才改用柔软香甜的糯米,包上茗竹的叶子。粽子由形状而得名。包好的粽子,深绿的颜色,四面椎体,棱角分明,特别是五个角尖尖的,样子酷是棕榈叶的中心部分,人们就用和“棕”字谐音的“粽”这个名字来叫它。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许多形状精巧、风味各异,花色品种繁多的粽子。除了用糯米意外,还用茗竹叶将肉、栗、枣、柿干、银杏、绿豆、红豆等干果裹在糯米中做成锥形粽、秤锤粽、枕头粽、菱角粽等美观别致的特色食品。

在我国唐代,制粽的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名品“庚家粽子”盛行于长安,在《酉阳杂俎》上说它“白莹如玉”,因而备受人们青睐。在宫廷,端午节这一天要大宴群臣,粽子自然是必备之物。宋代四川的粽子也很有名,陆游在诗中说:“白白餐筒美”。他自注:“蜀人名粽为餐筒”。还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清人在《台海使槎录·风俗》中说:“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馈赠送。”可见同是炎黄子孙,有着相同的民俗。

端午节的风俗,入画者甚多。画屈原、画杨柳、画荷包、画粽子、画龙舟竞赛。齐白石最喜欢画粽子,1954年他做的一副“粽子”中,以浓淡赭红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三角形,或聚或散,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子的绳草。为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桔红色的蛋黄使满幅画生辉,构图让人叫绝。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从春秋战国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且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各国。

美丽的端午节

文/烛光心星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它同中华民族一样的古老。大约战国以后,它才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而农历五月在十二支属午,故又有端午节,重五节之称。

家乡是优秀而有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之腹地。记忆中的端午节里,胸前佩戴上妈妈用小布头亲手做的小荷包,手腕、脚腕,乃至脖子上都绕一两圈彩色丝线拧成的“花花绳”;荷包上那长长的流苏儿,迎着春末夏初的暖风、伴着我上学的小路,飘飘荡荡、呼呼闪闪地舒展着节日那无尽的喜悦。冷不防,顽皮的小男生一把揪去荷包,望着像箭一样飞去的身影,只好把委屈和伤心哭诉给勤劳的妈妈,妈妈用一顿鲜美的红枣大米饭掠去了我节日的不幸遭遇,耐心的等到农历6月6那天剪下花花绳,把它静静地放在水能冲去的地方——“水窗眼”,让水冲走那卷着邪气的物件,以保佑成长中的任何病痛与不测。

端阳节里,每个孩子便是节日里的一大主角。当我与自己的孩子在过端午节时,我真忙!一忙用品:五月五日,6点钟就起床,买几株艾草,插在门框上;那些买的做的朋友送的荷包、花花绳、五毒鞋、绣花肚兜,还有雄黄、香草,把儿子装扮得,点滴不漏,绝对不会让昆虫、病毒等有害物亲近了;打扮孩子之余,给爱人和我也装上一小包香草,口袋里还藏一个小荷包。二忙吃的:买点再学着做的粽子、油糕、面皮等地方小吃,餐餐鲜美!

时间就像端午节里南方人劲翔的龙舟赛似的,一下子划了过去。而今,我的孩子不在身边,好多的节日都是在无聊的没意思的氛围中过着。今年是个润五月,在孩子们眼里似乎有两个端午节,我也在孩子的祝福中看到了节日的新景与蕴涵。从农历4月底开始,天气一天暖过一天,闲暇的人们就张罗着过节了,不论小集市还是大县城,卖荷包和香草的小摊就摆在沿街面的公路两旁,并很自然得排成长长的队子,那手工绣的缝的、机器绣的织的、色彩斑斓的荷包成串成串的悬挂在街景的树身间,香草则堆在树脚下的地面上;在一些超市也在诱惑顾客——买了商品便赠送一枚精美的荷包。新鲜美观的水果使人垂涎欲滴,精心做好的粽子堆得像小山似的,做手工食品的小买卖们,干脆把油锅搬到市面上,亮起油炸高手艺;足以体现节日氛围的物品,名目繁多之极,香气逼人,热闹非凡啊!年轻的、中学生模样的少男少女最爱凑这个热闹,男孩子还有些瑟缩,女孩子就像出了笼子的小鸟,叽叽喳喳吵个没完没了。还有那长得虎头虎脑的小孩儿,胸前的衣襟上用别针别着几个香包,甩过来甩过去,得意间一不小心摔倒就在地上,爬起来时还没忘胸前悬着的香包,歪着小脑袋用胖乎乎小手指摸摸香包上的长穂穗,似乎在说:“我不疼,你疼吗?”。看着这些欣欣向荣的年轻的喜悦的和谐的稚嫩的脸,真觉得开心无比,倒是人间其乐融融!不知为什么,过端午节的时候我的心情都特别的好,结上伴儿满街游窜着买荷包,其实逛了好大一阵子似乎也很难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但就是爱在这些可人的香包、繁华似锦的丝线和红红绿绿的香草交织的世界中游走、寻找,似乎能找到什么出人意料的东西。真正意义上的繁华似锦图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看看端阳节的锦绣世界则是让人赏心悦目,倍感节日的温馨!

一年一度的端阳节这天唱主角还有粽子和艾草,人人都要吃上几口粽子,尤其是做些甑糕油饼油糕卷糕吃。门前、屋内插上艾草,讲义是辟邪,还要喝雄黄酒,也说是驱虫辟邪之类的,雄黄酒我从没喝过,可是耳朵里曾抹过那金灿灿的雄黄,直到上了学再也没有摸过。没有体验过情人节里拥有的玫瑰花,没有喝过端阳节里的交杯酒、没有藏过花衬衣袖口上的香穗子……那种曾经青涩纯真、迷茫焦躁、蓬勃向上的成长和青春,依然在节日充满美好这美好的情结。从孩提到少年再到成人,端阳节的氛围一年浓过一年,香包之类的绣品已成了一些地方的经济产业,数量种类繁多,且品位、价格飞涨,不仅乐了商家,而且喜了百姓。

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世世代代勤劳朴实的女人,永远都是节日的主角,看似琳琅繁杂的标志节日的饰物和食物,都是为人准备的,为健康团聚的人锦上添花,为孤单苦恼的人雪中送碳。春节元宵以饺子、搅团和汤圆等盼人团聚、家团圆,中秋以月饼、明月寄相思和团聚,端阳节就是以香包、香草、粽子等牵姻缘、续情意、祈祷生活幸福甜蜜,依我看这是一个寓相知、相守的节日。况且这个节日的时分最好,花红柳绿,氤氲温热,最适合有情人相识、相爱,面对丝丝缕缕的锦线,千千万万的牵绊,相爱的人也难免心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意。

草木香气中的端午

文/秋水不语

端午时值五月中,百草蓬勃,佳木秀而繁阴,所以端午的许多习俗都和草木有了联系。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苏轼一阕浣溪沙,写尽端午佳话。“明朝端午浴芳兰”即沐兰汤。一般是用随处可见的松、柏、桑枝、艾叶等药草煮成。这兰汤可祛暑毒、除热痱。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艾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人们疾病多发,由于艾草可以驱虫、防蚊,达到祛病的功能,人们就认为是辟邪。

菖蒲,叶片呈剑型,有“蒲剑”之美誉,传言可以斩千邪。

在我的故乡,端午时还有一种有趣的孩童竞技:斗草。取材就是门口的杨树叶,只有那些粗壮的老叶子,才是最好的武器。但是杨树很高,上树采摘是件难事。家里要是有个会爬树的哥哥,那你就神气了。他可以替你爬树找最好的老叶子。我恰巧有个会爬树的哥哥。我便常常拥有那些叶柄粗壮的宝贝。可是这还不算成功。这叶柄还要糅熟:用手慢慢轻轻地揉捻叶柄,让它柔软起来,却还不失坚韧。这样处理过的才是攻无不克的宝器。到了斗草之时,二人四手,各执自己的叶子,以叶柄交叉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

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此刻,我想念那些逝去的岁月,那草木香氛中的端午节……

鸟语艾香过端午

文/霁月

送儿子去车站搭车时,临出门儿子又去阳台看了一眼鸟巢。阳台上的第二窝幼鸟还有一个赖在窝里没飞走。

昨儿个上午,儿子从武汉回时,鸟窝里齐刷刷的5只幼鸟,全都嘴朝着巢外一个方向密密的挤在一起。身上的羽毛都已长成灰黑了,完全不同于原先的雏鸟样子。我和儿子探下身子去看时,只见尖尖的小嘴一齐喳开,如5朵鹅黄色的小花盛开着。

儿子笑着说:“这鸟都长这么大了,翅膀也硬了,还不飞走,等着鸟妈来喂食。真是一窝懒鸟哦。”

我说:“才不呢,兴许,这幼鸟想更多的体会与兄弟姐妹挤在一起的感受呢。一旦飞出去,就会四海为家,再不会这样亲密的挤在一起了。”

儿子更笑,说:“也对,说不定它们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鸟妈爱呢!飞出去了,还哪里找鸟妈喂食呀,我说对吧,妈妈。”

一嘻一笑间,只听见鸟儿的吱喳叫声格外的清脆。

端午假期,儿子单位排班两天假。头晚网上订好车票,微信告知回程时间。虽说武汉离家只有两个半小时的行程,上周末双休也曾回家过,只三天的时间没见,过节却分外的盼望着儿子回来。

端午的一大早,即在厨房里忙碌着,煨汤、发木耳、泡红枣、蒸肉粽。然后驱车去早市买回蕲艾、菖蒲和青菜,去一个女友那拿她编好的辟邪五彩蝇。“插菖蒲、挂蕲艾、等儿子、五彩蝇,开心过端午”,我细心的拍照、编字发微信朋友圈,让儿子坐在汽车上感受到妈妈的欣喜之情。

今年早早的就许下愿,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多备些蕲艾,留着家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说的就是家乡的蕲艾。“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千百年来家家都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辟邪却鬼。家乡的名人,明代医圣李时珍,更是用蕲艾灸,拯救无数百姓健康。前不久,家乡成功申报了“中国艾都”,蕲艾系列产品在某宝上畅销旺盛。据官方数据,蕲艾产品如雨后春笋,拥有专利38个、批准文号9个。作为身居源产地的我,想到家中父母渐老,儿子已长大,家中必须多备一些蕲艾,护佑家人康健。而蕲艾,一般贮藏3-5年的陈艾疗效最佳。

儿子不知蕲艾,更不知蕲艾的功效。在房间里,他跟前跟后的跟在我身后,看我细心的把蕲艾放置在一个通风的地方阴干,蕲艾的清香立即萦绕在我俩的周身。轻风起,房间里即刻艾香飘溢。

儿子说,“好香啊,它仅就是辟邪驱蚊吗?”

我打开手机微信,家乡官网公众号里,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编有6期普及蕲艾的文章,一一点给儿子看。“艾能入药、艾可灸疗、艾可防病、艾可食用、艾可染料……”等几大功效令人目不遐接。

其实,民间留陈艾用途很广泛,7个新鲜艾叶尖吞服诊消化不良,新生婴儿第三天洗艾水浴,婴幼儿帽子上敷一层艾绒护天灵盖,新郎、新娘结婚头天泡艾水浴,产妇洗艾水澡,老年人冬天泡艾水脚,等等,都是民间流传的土方子,经久流传,富有特效。

“那妈妈,从今年端午起,你可要年年端午都要备艾哟!”

正说着,一阵密密的鸟叫声传进来。娘儿俩蹑手蹑脚步入阳台,放眼探去,只见鸟妈立在巢边,幼鸟纷纷的往鸟妈跟前挤,吱吱喳喳放声欢叫。

从今年3月中下旬第一窝鸟蛋落户我家阳台起,两窝鸟蛋12个,共孵出幼鸟8只(第一窝3只,第二窝5只)。记得发现第二窝6个鸟蛋时,我在微信上惊叹,鸟妈也知道放开二胎,这么快就有二胎宝了吗。现在看来,明显的不是同类鸟,当然不是同一个鸟妈的仔了。

室外鸟儿啁啾,室内蕲艾香袅。鸟语艾香中,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山行

文/流星雨轻轻

早晨的阳光明亮快乐,闭着眼,车顺着山路蜿蜒向上,阳光斜照进眼里,眼睛里感觉到不断变幻的温暖色彩,总感觉阳光马上要照进眼里,盘旋在眼睛边缘,又总差一点点没有照上来。

风带着早晨的凉爽,软软地拂过来,拂上面颊,拂过皮肤,混着树木和青草的气息,拂过山野每一处。

上到山腰,山下迷雾蒙蒙,隐在薄雾中的城市被阳光唤醒,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又到了端午,放假了,多了一天假期,并没有多多少欣喜,却让孩子们少了在学校的乐趣——交换粽子、碰鸡蛋。带着父母和孩子爬山、割艾是这两年端午的休闲。到了半山腰,找到一片开阔地,去年这里好多艾草,今年却几乎不见,是去年在这里割艾的人太多,致使今年近乎绝迹,还是今年春天雨水太少,长势不好呢?

顺着小路向山顶爬,山陡路窄,脚下石子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踩滑。上山真是个力气活,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啦。他们都快到山顶了,我落下了好远,附近有不知名鸟叫和虫鸣,清脆、快乐;孩子在大声喊叫,嫌弃我太慢;割艾的人从山路边钻了出来,带着许多艾草。停下脚步向山下眺望,城市在眼前朦朦胧胧,左右山峦起伏叠嶂。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我还是叫不上每座山的名字。

到了山顶,停下休息,孩子唱着歌,采着野花,看到虫子尖叫,对着山野呼喊,释放出孩子的天真和城市的禁锢。俯瞰山野,蝴蝶翻飞,风吹树摇,不在于风景多少,在于乐趣多多,心情独好。

我在拍照,阳光正好,微风轻抚。草上的露水晶莹挂在草叶梢头,欲滴未滴,盈盈亮白。不知名的野花在满山绿意中盎然,白色、黄色、紫色在晨风和阳光中舒展,白色的像小尾巴,在尾梢微微卷起,黄色的像小号的野菊花,花瓣绕着花心向四周放射,紫色的像一串串小铃铛随风轻摇。

光线越来越炙热耀眼,气温慢慢升高,该下山了。下山途中,路过石榴园,大片的石榴正如火如荼开出红艳艳的榴花,生命如此娇艳与奔放,待到果实饱满,它的生命才圆满。

端午那天

文/蒹葭荷露

白天下了一整天雨,晚上出去吃饭的时候雨停了,换回一个吸一口都觉着清新到肺腑的空气。

灌进车里的风也有些凉,拉过丝巾浅搭一下,其实端午的风不会让人着凉。端即开端,午即正午,中医说端午后才可以游泳、吃点凉东西。

车载收音机每个波段都在讲端午,年年说就不在意了。忽然一个音量适中,吐词特别清晰的男性声音进入密闭的车内,使原本安静的环境更加静谧;那声音似把人带进一个专属通道,身心沉淀地听他娓娓道来。好相貌、好性格、好声音,好山水、好景致、好环境,好文章、好电影、好字画等等世间美好,你来或者不来都在那里,偶遇便是美好一刻。

这个声音说:端午到今天没什么新发展,虽然还是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草,已经远没有古人对这个节日的敬畏了。不是不敬畏而是多数人不知道还有什么仪式可做。我邻居家每年端午门口挂艾蒿草,数年不变,给人日子平静安详的感觉,今年还包了粽子送给我。但他不知道我才看到的一个端午“新知识”:这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在孩子手腕、脚腕上栓“五色线”,不可以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冲走,冲走的还有“百病之灾”。他家三代同堂五口人,三岁小孙孙太有必要大人们为其栓五色线,只是夏季第一场大雨不好掌握,第一次洗澡概念不明,天天得洗,洗完抛到河里很方便,我们就住在沙河边。

近水而居在诗经里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给自己起博客名字的时候用“蒹葭”,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出生的芦苇,苇子里的薄膜,关系疏远的亲戚。后来想换个名字,却再怎么也不如“蒹葭”的含义全面。

车的出风口卡着一只黑白小熊香水饰件,香味从那里吹出,淡雅满室。平时在家的时候总想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安静的,有书的,加上一杯茶,即便不读书那情景也是一种享受。播音员的声音像轻音乐一样,竟然令人想起咖啡,想起咖啡馆。我是喜欢那一隅的私密性,浪漫性。

此刻我们的车正经过沿河小路,五年前偶然路过这里被沙河美景惊呆了,细柳如烟,人在画中如梦如幻。生活就是这样瞬间集中所有郁闷,瞬间集中所有美好,来无影去无踪。15年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顺其自然”,契点由天把握,履行由人做。我们只需要懂得不要太过犟拗,跟着走就行了。今晚上天给的是惬意和浪漫,我们要去新家看看。

那里又是一处美好之地,虽遗憾少了一湾河水却有缓坡邱林。尤其夜幕降临,我看见街灯下偶或走过几个人,因为要上坡身子向前微倾,想起了欧洲寂静的小镇也是这样有坡度的,也是这样微倾上身走着;他的旁边是围墙,脚下小径使我想起了上海,一个人挨墙走过,周围的喧嚣已经被封闭,喜欢一处地方心会安宁,我心安处是家乡啊!

播音员讲到了屈原,这是端午必定环节,年年追忆,常忆常新。毛泽东说:“我们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屈原的故事神秘、肃穆,因为他投汨罗江。汨罗江好像天上的名字,落在人间只为等着屈原最终回归。学界一直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至战国几百年间里没有屈原的记载。兴许司马迁也受了楚地巫风影响,用道听途说的故事编制了亦真亦幻的屈原。

但,楚辞对应诗经,黄河对应长江,诗和诗人,平原合唱到悬崖独吟是真实的。

屈原出生在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国自古迷信鬼神,宗教性祭祀和祈祷在民间盛行,丰富的神话传说加上泛神论,比如“东君(太阳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少司命(寿夭之神)”等,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移到他名下,把他也当神祭拜。

既如此,屈原投江不是结束而是重生,我倾向余秋雨的说法:“对他自沉汨罗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甚至认为他活在当下,就在我们身边也未尝不可。

喜欢屈原是从余秋雨以现代散文形式翻译《离骚》开始的:“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出生在一个吉利的日子,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我既有天生的美质,又重视后天的修能,还喜欢把香草秋兰配饰在身”。“朝饮木兰的露水,夕餐秋菊的落英,只要相信内心的美好,又何妨饥饿憔悴?我总是长叹擦泪,哀伤着民生多艰。虽然从早到晚又被辱骂又被驱赶,我虽九死而未悔”。

尊崇他的高贵,欣赏他的“香草美人”更理解他从政治进入,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天国和大地、神游和无助、去国和思念、等待和无奈、自爱和自灭等等后落脚在文学。

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通道,于是中国有了第一等级的诗人第一等级的诗。

这个端午似又看见屈原走来,他带着花冠,配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茫而悠远。

端午节记忆

文/叶剑秀

农历五月,新麦收打晾晒后的醇香,漫过田野,从窗外飘进来,我忽然明白,端午节到了。这个饱含文化气息和民间韵味的节日,从没在我的忆念里走远。粽叶溢香,艾叶苦韵,常常再现昔日那段唯美的快乐时光。

我的家在鲁山乡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露峰山钟灵毓秀,是牛郎织女相会情地。山前面的村子里,疯长着一群群像我一样的农家少年。那时的我们在蓝天白云下奔跑,追赶着梦幻般的阳光,向往着风一样的自由。不知道遥远的汨罗江,一位失意诗人的悲壮豪情,以生命为代价,成就一个伟大的节日。我们不会有沉重和缅怀,最大的愿望就是嬉闹出乡间野趣,企望过一个热闹红火的端午节。

端午节来了。粽子槲坠,鸡蛋大蒜,少得可怜,每粒上面都沾满母亲艰辛的血汗,我们细瘦的脖子伸了又伸,把眼馋的唾液咽下去,那种奢望就印记在脑海里。

端午节属于我们。等待一年的陶醉和情趣,在小河里沸腾。采一把猫眼草、车前子,顺便再搂一捆艾草,挂在家里的屋檐下,驱灾辟邪,一年便有了吉祥。

留下最深记忆的是打苇叶。包粽子的苇叶要在端午节前就打下来,以便节日里包粽子所用。村旁的河湾里有一大片芦苇,生产队派专人看管,不让随便去打,于是我们这些孩子就有了用场。我和伙伴儿约好,模仿电影里的英雄人物,机警躲过看守人员,悄悄潜伏芦苇丛,仿佛进入根据地,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天地。

打苇叶是有讲究的。首先寻找苇园比较茂盛的地方,瞅准叶面宽大的苇叶,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叶的根部,以快捷灵敏的动作,铆足劲儿,顺着苇秆就势往下用力一撇,那一片片的苇叶儿就顺溜溜地捋到筐子里了。如果不懂技巧,用力不当,打下来的必是烂叶,甚至还会把手指划破。

苇叶儿拿回家,母亲是不会责怪的。她细心地把凌乱的苇叶捋成一摞一摞的形状,把苇叶放在盛水的铁锅里,再压上一块青石,让叶子全部浸入水中,开始小火轻煮。满屋的芦苇香,这家连着那家,满村弥漫,谁也不会再去追究苇叶的来路。煮过的芦苇叶儿没有了先前的绿翠,变成青黄颜色。但它们经历了水与火的炼浴,浑身上下有了一股子韧劲,大人们在端午包粽子时,三片四片叠在一起,折成三角形,然后灌进泡涨了的糯米、大枣、红豆之类的食材,再用马莲草或丝线将三角粽捆起来,放进锅里去煮,不长时间,香味四溢,便可食用。

仿佛又回到童年,我在粽叶的脉络间,细数着岁月的风华,回望着年轮的翻转,在经世过往数十年后,走过记忆的风尘,踏碎光阴的沧桑,重回故里,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芦苇塘的影子,再也闻不到苇叶的清香。

一丝丝的失落渗透心境,一声声的叹息袭扰曾经的锦绣华年,击碎了对故乡芦苇的崇高信仰。我在粽叶飘香的时节,把童年来回地寻找,把记忆的碎片连接,试图复原曾经的美好,期盼来年的棕香……

端午节每年依然来临,逐渐演绎成华丽的盛宴,那淳厚简朴的纪念永远定格成一种记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