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歌谣

作者: 吕五权2021年04月27日亲情文章

我的母亲今年88岁了,耳不聋、眼不花,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维依然敏捷。母亲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中心,工作之余、下班回家、放学归来,儿孙们都习惯往母亲住的屋子跑,把母亲围在正中间,或默默地端详着生养我们的母亲,看着她那我们孩提时代就已经花白现在早已雪白的头发,享受片刻的安宁和幸福,或与母亲漫无边际地拉家常,听母亲讲述我们听了无数遍的陈年旧事。母亲的记忆力总是特别好,几十年前的歌谣好像是刻印在她的脑海之中,一有触动便低吟浅唱,让我们一下子回到过往的岁月。

1947年新安县获得解放,“农历七月初八那一天,八路军打到了黄河南,没有地的得了地,种麦种菜都可以。要敬就敬毛主席,敬那财神干啥哩?”那一年,15岁的母亲与13岁的父亲结婚成家,对母亲来说想必这一天具有双重意义,是个难以忘却的日子。

从新安县移民搬迁到中牟县已经20年了,但母亲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直恋恋不舍,解放初期三个月的扫盲班让母亲记住了新安县的模样:新安是个好地方,一年四季好风光。偏北是孟津,正南是宜阳,西临渑池县,东边是洛阳。人口25万多,勤劳勇敢多善良;物产很丰富,煤炭木炭和硫磺;交通很便利,陇海铁路通四方。母亲总爱把新安说成中国,我们怎么纠正,她也改不过来,耄耋之年的母亲和我们一样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上世纪60年代,识字不多的母亲没有当过学“毛著”积极分子,但一曲《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让她达到了“走心”的境界: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哟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头热乎乎,哎……好像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小苗挂满了露水珠呀,毛主席的雨露滋润了我呀,我干起革命劲头儿足。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母亲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改革开放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上世纪90年代,听着《春天的故事》,母亲也跟着哼唱起来。“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走进新世纪,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母亲竟然也跟着学会了那首歌曲: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糊涂。“我养你一小,你养我一老;没有闺女,娶个媳妇当闺女养是一样的。”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说是驻村队员周美娜说的。我猜想母亲话中有话,巧妙地用别人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尽到儿女的责任,处理好婆媳关系。

母亲的歌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反映了几代人的追求与奋斗、苦闷与彷徨、成功与挫折,也融入了我们家族的苦难辉煌和母亲本人对生活感悟。新中国成立不久,18岁的母亲当上了我们村第一任妇女部长,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为以后治家兴业打下了基础。母亲51岁那年,父亲猝然去世,一向围着灶台转的母亲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母亲带领我们全家箍了三孔大窑,给弟弟们创造了成家立业基本条件;精心伺候我80多岁的奶奶,让奶奶安享晚年,了却了我父亲最大的心愿;在花钱不多的情况下,先后娶了四房媳妇,完成了一个农村妇女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生活对于母亲来说,每一天都是称心如意的。正如一首歌里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愿一直听着母亲的歌谣,幸福地陪伴在她的身旁。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