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手机

作者: 王艾荟2021年05月06日手机美文

远离手机。手机也感到无辜和委屈,因为手机本没有罪过,并且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甚至至为关键的功用。

说远离手机,其实是说我们要警觉、并远离那种无时无刻不被手机上的微信、QQ等软件,或网络上各式真假难辨的新闻八卦、各类耍宝搞怪硬咯吱人也笑不出来的无聊综艺节目、各种生编滥造牵强注水的烂俗影视剧等所诱惑干扰、裹挟淹没了的生活。这些事物充斥在我们周围,就像鬼魂和幽灵一样,随时在勾引着我们,牵制着我们的神经,使人不知不觉陶醉、沉迷其中。看似丰富选择很多,实则文化的荒漠,贫瘠而干涸。诱惑太多,反而无所适从。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中,抱着一颗好奇的八卦的看热闹的心,不断去窥视、搜寻、关注那些本与我们生活毫无干系的人和事,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情绪、情感,弄得“看戏的比演戏的还投入还热情高涨”,这是一件多么糟糕且滑稽的事情。

这一切,让我们轻易陷入一种看上去新潮时髦轻松愉快,实际上空洞乏味肤浅庸俗并终将一无所获的生活的陷阱之中。

最近收看央视《开讲了》节目。节目请来一些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着较高造诣、取得较大成就的人,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从中发现一个有趣并使人震撼的现象。这些无论从事科学、艺术、文学、教育、体育事业的人,尽管“隔行如隔山”,各具着“术业有专攻”的高精尖的专业知识技能外,但却巧妙地“殊途同归”,他们对人生都有着极为深切的体验,并通过他们长期摸爬滚打的专业的视角看人生,都有着令听众耳目一新的极为新鲜、敏锐、独到的见解与感受。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寄托并通过他们所热爱专注孜孜以求的事业,在长年的沉潜、钻研、实践、创造中,经历过无数的艰难险阻,见惯了太多的荣辱得失,却始终矢志不渝地向上攀登,向深挖掘,终有所成,使自己站上某一专业领域的高峰。与此同时,他们的人生也在不断砥砺奋斗成长进步中,具备了异于常人的高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入、深刻的体会。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些在事业上勇攀高峰卓有成就者,他们的人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因此厚重、丰富,富有光彩,与之相较,大多数普通人、庸常人的生活,则显得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乏善可陈。造成这两者之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或许正在于,大多数普通人、庸常人的人生普遍缺乏一条道。它与成功的事业无关。而是一条终生足以依凭,可以扎根不断汲取营养,脚踏实地的,安身立命之道。浅显通俗地说,就是一条自己所热爱的,并愿意为之付出全部心力,不畏艰辛不懈探索,可以无限延伸拓展深入前进的道路。有了这条道,有了自己明确坚定的志趣目标,便不会停留和满足于生活表面,便会将那些琐碎却又是冗长的光阴利用起来,将自己全身心投入、沉潜其中,它应当追求的不仅是某种技艺的磨砺、精进、提升,它应当还是试着深入事物的深处,对其中蕴藏的规律、道理,进行探究、思考和发现,并以此为途径,不断向上攀登向深处挖掘,力求挣脱羁绊与局限,看的高看的远看的深入,“不畏浮云遮望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启发、引领我们对周围事物、对世界,对人生,有着较为开阔的、丰富的、深切的体察、认知与领悟。

人生,难道不是“钻之弥坚,终有所获”吗?这“获”,并非只指眼前的现实的世俗意义和标准衡量的成功、成就,它应当所指的还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的精神与心灵的追求、愉悦和满足。而后者绝非前者所能替代。

对于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值得过的人生,远离手机,警惕并拒绝那种仅满足于眼前吃喝物质享受的,茫然的,盲从的,混沌度日,空耗时光的虚浮生活,仅仅是第一步,是基本。更重要的,我们还是要找到一条自己所热爱的,持之以恒的道,一个可以深入人生的切入口,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走下去。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坚持自己、终能成为自己的一个过程。

相信每个人降生在这世界,老天给你的时间,就像一匹布,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是将这匹布毫不知珍惜,漫不经心地撕碎,弄成各式碎片、补丁,终像垃圾般遭到废弃,还是凭借我们的用心、意志、巧手、妙思,将它织就成一副锦绣人生,散发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是终将要面对的结果。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