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 徐昕2021年05月06日经典美文

春天来了,空气中仿佛比往日多了些温暖和清新,我径自踱步在田间小径,从春日的气息中执著地寻找着那再也无法换回的故乡记忆。

小时候,父母的工作总是很忙,无法顾及我太多,所以,每逢寒暑假期,我就会回到乡下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那至今令我难忘与回味的美好时光。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耕种的土地很多,一片连着一片,每天大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上,鸡鸣报晓时,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起床下地干活了,因为不放心我一人在家,便带上我一路前去。刚破晓的天空渗下几分微弱的光亮,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松软的泥土上,不一会儿鞋子便被露水打湿;空气中弥漫着芳草的清香,带着丝丝凉意,令人心旷神怡;远处不时传来几声斑鸠的叫声,更为清晨的山村平添几分宁静;抬眼望去,一排排梯田错落有致,入眼的是绿油油的庄稼。到了劳作的田中,他们开始除草、松土、播种,而我便模仿着他们的样子,为广阔的田地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那时的我似乎对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无穷的好奇心,周围的昆虫、植物都引发我极大的关注,一边干活,一边观察,不时向他们发问:“这是个什么虫子?那又是株什么草?有什么用?可以碰吗?”等等太多太多稀奇的问题,有时很无厘头,弄得他们哭笑不得,在欢声笑语中为我讲述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慢慢地,我形成了对家乡最基本的印象。

等到太阳出来,天气开始变热时,田里的活也干得差不多了,就到了回家吃饭的时间。做饭的燃料都是农作物的秸秆或是木柴。每当做饭时,家家户户升起的缕缕炊烟成为家乡独特的风景。那时候,家里还是土胚房,条件很简陋,却也很舒适,宽宽的栏坎,跨过门槛是亮堂的堂屋,两侧是卧房,晌午的天气酷暑难耐,我们就呆在家里稍作休憩,抑或打理一些收获回家的粮食,将其搬到院坝里晾晒。

太阳落山时,我便随他们去田间地头转转,看看近来庄稼的长势如何。一路上,落日的余晖为大地披上别样的外衣,蝉声在耳边聒噪不停,溪水潺潺,从脚边的沟渠中流过。不时遇到同村的乡邻,就随意交谈几句,我也开始与同龄的伙伴熟悉起来,一起在田野里奔跑玩耍到天黑。慢慢地,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淳朴的民风,我对家乡的印象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天黑之后,万物似乎都在黑暗中沉沉睡去,只有蛐蛐不知疲倦地叫着,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满天的繁星闪烁着,使故乡别有一种神秘的色彩。那时,我们睡得很早,我却总是有无穷的精力,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奶奶有时会在昏暗的白炽灯下做针线,弄完之后,见我还没有睡着,她便为我讲一些奇人轶事、通俗的谜语以及她年轻时的故事,一边讲,一边用扇子给我带来丝丝凉意,扇子每扇一下发出“嗒嗒”的声音,配合着她的讲述我在无尽的想象中缓缓沉入梦想……

就这样,我慢慢长大,也没有了多少清晰的记忆,但恰好每个片段都有故乡的身影,过去的时光像琥珀,凝结在一起,却再也回不去。

如今的故乡,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泥泞的小路,砖混结构的楼房代替了土胚房。随着宝巴高速公路和西成高铁的修建,爷爷奶奶的土地被征用了许多,房后的梯田被挖掘机和推土机铲平建成了宝巴公路,以前那种土地错落连片的梯田景象荡然无存了。大量机械化工具代替了人力操作,故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不知怎的,我却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似乎更怀念以往故乡那自然的风光。

上了高中,我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地回去了,然而对故乡的印象似乎没有因此而模糊。我时常与故乡的爷爷奶奶通电话,他们总是关心我的近况,同时给我讲述他们最近在忙些什么。生活似乎也不总那么如意,每当我陷入困境、遇到挫折的时候,不经意间想起曾经在故乡的岁月以及奶奶的话语,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力量引领我不断大步向前,但要具体说是什么,我却又说不清,道不明了……

如今,爷爷奶奶的身体已不复当年,却依旧闲不下来,他们喜欢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里种些什么,为故乡增添几分生机活力。仍难忘记那次临走时,爷爷搬出梯子上树为我摘柿子的情形,年过古稀的爷爷颤颤巍巍地爬上梯子的顶端,娴熟地用棍子拉过树枝,缓缓摘下红黄的柿子,朝我扔来,我小心翼翼地接住……坐在车上,望着他们目送的眼神和手中故乡的果实,耳畔回荡着渐渐远去的叮咛。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他们是真的很惦念我们,希望我们常回故乡看看。但是,他们更理解我们,他们始终与故乡坚定地站在我们身后,永远支持我们去追求自己期望的未来。

透过岁月的缝隙,我看到又是一年芳草绿,荏苒岁月毫不停留地自草长莺飞间流走,唯有那草木的香,还在述说着曾经的岁月倾情。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