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那座桥

作者: 孙玉秀2021年05月06日美文推荐

打开儿时的记忆,眼前便会出现一座矮小的木桥。

三根粗细不等的圆木,并排用铁丝缠住,一段连着一段,仄仄歪歪,参差不齐,搭建在富尔江上。远眺,小木桥像极了一条伏在江面上的游蛇。

小木桥的左侧齐腰处,连着一根粗铁丝,那便是扶手。想要过桥,只能前后排好队,桥面是不能同时走两个人的。为了求得平稳,走在上面的人,一定要调整姿势,最好是侧转身子,双手握住铁丝,双脚横放,再向右侧一步步挪动。我那时每走一步,都胆颤心惊,生怕一不小心掉进江水里。

这样一座简单的小木桥,却是我和同村孩子们上学时的必经之路。

赶上桥面结霜的日子,我对小木桥更是充满了恐惧。每走一步,鞋底都会向前滑一下,吓得我只好蹲下身子,双手撑住木头,几乎是爬行过桥了,无论多冷的天,一走到对岸,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紧张出一身汗来。

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初冬,江面冻了一层薄冰。我捧着刚买来的作业本,小心翼翼地行于小桥之上,一不留神,脚底一滑,几个本子瞬间跌落江面。我眼看着那几个心爱的本子逐渐被冰水浸湿,无奈地蹲在桥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幸好遇见同村的李叔,他趴在桥上,用两根木棍将本子一一夹上来,可那些本子早已面目全非。我只好怏怏不乐地把本子拿回家烘干,到家时两只小手冻得像红肿的馒头。

那座一走一滑极不稳固的木桥,让我现在想起还心有余悸!

每逢夏季多雨涨水的季节,小桥便难逃厄运,一夜之间就被汹涌的洪水摧毁得七零八落。那时的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去乘坐那只两头漏水的小木船上学。摇船的人站在船尾撑着一根细长的木杆,便算是船桨了。我们五六个孩子坐在船头,行到江心时,那木船漏进来的水已经淹没了脚踝。我们面带恐惧,只能用两只手不停地往船外舀水,否则就有沉船的危险。

等我们跳下了小木船,两只鞋早已湿透,只好弯下腰,把鞋子里的水倒出来再穿上,接着要攀爬五六里的山路,才能走到学校。那双湿透的鞋子加上山路的露水,湿漉漉地裹在脚上,每走几步,就能听见鞋子发出“呱唧呱唧”的声音,真是苦不堪言。

到了学校,谁也没有可换的鞋子,只能依靠双脚的温度烘干鞋子,可是多半天的时间,鞋子才能半干,所以经常会着凉到胃疼。也许是年龄小的缘故吧,当时并不觉得苦,还把小木船漏水当作无尽的乐趣。

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小木桥被高架于江面之上的吊桥取代了。江面上高悬着几条粗大的铁索,上面铺满了一大排崭新的木板,桥面平坦宽敞,可以并排走四个人。踏上去晃晃悠悠,荡来荡去,好不自在。我喜欢站在吊桥上,赏远山近水,数日出日落。尤其是雾气弥漫的江面,如同人间仙境一般美极了,婀娜的柳枝低垂在水里,总会荡悠悠地留个影儿。

然而遇见洪水暴涨时,吊桥同样难逃厄运。岸边低斜的那部分木板,经常会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读高中的我,为了不耽误课程,也经历过一次红军爬铁索桥的惊心动魄。双手紧紧握住上面的铁索,双脚用力踩在下面的一根铁索上慢慢前移,脚下浑浊的洪水无情地翻滚着、怒吼着,震耳欲聋。不知那时的我是怎样冒着冷汗,带着极端的恐惧,爬过那一段缺失木板的铁索的,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后怕。

前些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老家村前终于修建了一座坚固的混凝土桥。崭新的大桥,高高地横跨在富尔江上,显示着非凡的气魄。即使洪水过后,它仍然坚固如初。村民们欢欣鼓舞,他们不再为出行忧虑,不再为洪水担惊受怕。柏油路通过大桥铺到了家门口,各种车辆终于跑进这闭塞的小山村,便利了交通,富裕了村里人。村前有了这座大桥,村里的孩子每周都有校车按时接送,不再像我们那一代求学时历尽艰辛,真希望他们能倍加珍惜。

村前那座桥,经历了几次变迁,记载了多少美丽而又沉重的记忆。它的变迁,已经烙在我的心灵深处,连着故乡那端的根。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