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流逝 悲情贺岁

作者: 朱瑞鸿2021年05月10日日志伤感

又逢贺岁档,冯小刚携电影新作《芳华》,时隔四年重返让他扬名立万的“福地”档期。虽然电影《芳华》原本预定于国庆档上映,却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了跨年贺岁档,但这种“饥饿营销”反而致使观影口碑发酵——“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感动落泪”“诚意之作”……成为《芳华》上映后的标签,影片成为今年贺岁档第一“催泪弹”。电影还没公映,导演冯小刚和演员就先泪洒发布会,点映也哭倒一片观众,全面排片上映后,口碑引爆。这部电影不仅吸引了平时观影的主力军,更吸引了许多中老年观众走入影院“来找回青春”。影片上映两周,综合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铸就了业界的“芳华现象”。

与人们印象中欢乐喜庆的贺岁电影不同,看过《芳华》,观众会发现这部贺岁电影其实是一部“悲剧”。以悲情贺岁,在冯小刚电影里并不鲜见。比如,在冯小刚1997年执导的中国内地首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中,主人公姚远(葛优饰)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贡献出来,最终那位患癌的妻子还是离世了。冯小刚2001年执导的贺岁片《大腕》,从头至尾表现的是一场荒诞的葬礼。2004年,冯小刚任导演、编剧的贺岁片《天下无贼》讲述窃贼夫妇(刘德华、刘若英饰)为圆农民工傻根(王宝强饰)“天下无贼”的梦,最终男贼王薄被贼头黎叔(葛优饰)杀死……《芳华》仍沿袭了冯小刚在他之前几部贺岁电影中流露的悲情。

文本影像 参差错落

电影《芳华》是根据严歌苓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小说《芳华》以文工团中的萧穗子作为故事叙述人,她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萧穗子与何小曼、郝淑雯、林丁丁的人生命运都承担起时代的话语符号,但叙事者让个人记忆与客观叙说的错综交织,始终保持着有条不紊,没有急于把“一个人”标榜成为“一代人”的代表。小说里,男兵女兵之间的微妙情感和冲突构成了全书故事的主体。每个人物的故事没有急于集中在一个段落讲完,而是通过叙述人“我”和其他人物的视角分别讲述,这些碎片化的情节由读者拼凑起每个人物的完整形象。电影改编虽然保留了萧穗子的旁白,但整体上仍然算是以全知视角的方式叙事。

《芳华》的故事带有严歌苓的自传色彩,有她对人性的透视。透视的后面,是严歌苓对自身心灵史的挖掘。作品塑造的是共和国特殊时期的一代年轻军人——部队文工团的人物群像。描绘他们在四十多年前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特殊环境之下,豪情激荡的青春和迥然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命运、梦想、价值都身不由己地和时代和集体紧紧地绑缚在一起。而随着战争的到来,随着时代的变更和集体的解体,这一切最终归于平静。

作品呈现的时代背景很大,但故事情节都很细密和个人化。所以,时代变迁中的大事件都不是重点,聚焦的是人性的亮色与黑暗、温情与冷酷、芳华与流年、悲欢与离合,有伤痛,有感动,从上世纪70年代止于2016年。真实的历史可能比严歌苓写的更残酷。这些故事有多沉重,经历过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人们在每一个当下,都看不清生活的全貌,只有回首,才能看清来时路。严歌苓把这段历史时期动人心扉地写出来,她足以为之自豪。

严歌苓曾说,《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有很多她对那个时代的自责、反思。“我有自己的一份忏悔,因为当年欺负战友的经历,也有我的一份罪恶。写这个故事时也在幻想我当年的角色,给出一份忏悔,给出一份批判……我觉得这本小说是我探讨人性最直接、最深地触到人性最痛的痛点的一个探索。”

有人说,影像诞生之际就是语言哑然之时。

电影《芳华》是冯小刚首次以女性视角来关照自我青春往事和历史态度的作品。观众能够感受到影片里有着英雄主义的豪情、雷锋式人物的陨落、集体对个体的挤压,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命运走向,都展示着这段芳华岁月留下的伤痛和疮疤。个体情感和历史命题重叠,冯小刚此次以挽歌追忆青春,在《芳华》中描绘了整个时代悲歌中的人物群像,也投注了极其深厚的情感和真诚。读过小说的观众不难发现,电影《芳华》在原著基础上做了许多改编,增添了新的内容,而原著中也有大量内容并未在影片中展示。虽然原著苍凉的底色依稀可见,但内省的力度却在导演冯小刚对青春的感怀和歌颂之中被消弭。小说中深刻的反思、反省,电影《芳华》里所现寥寥。

感怀青春 悲情贺岁

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值得缅怀的地方。但以感怀之名,在青春之美的展演中,一切恶都可以被无视?团员们对待何小萍和刘峰的行径,体现着美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大力抨击的“平庸之恶”:不去阻止显而易见的恶行,甚至直接参与。

在《芳华》里,文工团里那些看起来相亲相爱亲密的战友,大家各揣心腹事。为了“合群”,她们组成集体,沉默地共同疏远、排斥、暴力对待着弱势的个体。刘峰那么真诚地善待他身边每一个人,何小萍也始终没侵害过任何人,在战火中拼命地救助战友,为什么这样的两个人一个疯了一个残了,命运都这么让人心酸?而那些嘲笑他们讽刺他们暴力对待他们的人却都有着各自美好的人生?在文工团解散的聚会上,众人的感动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在他们动情地唱着《送战友》时,他们有谁想起过他们的战友刘峰与何小萍?影片里隆重的告别仪式中、温情脉脉的气氛里,文工团众人的歌声越动情,却越让人觉得那本该质朴的时代,人性的暗面如此狞厉。

在影片的最后,刘峰和何小萍多年后在战友的墓地重逢。何小萍问刘峰:“你能抱抱我吗?”刘峰抱着何小萍的肩膀,他们的面庞都浮现出迷人而忧郁的微笑。他们一生孤独,最终得到的幸福也是被孤独造就的。刘峰、何小萍这两个被时代裹挟、被集体抛弃的落魄之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子嗣,相伴终生,拥有着安贫乐道的平和。其实,刘峰与何小萍都独自活在文工团的边缘,最后也是独自活在社会的边缘,充满活力的精彩世界并不属于他们。相信还是有人希望在刘峰与何小萍身上可以看到美好未来,可以看到他们命运的亮色。

在电影《芳华》中,能够看到冯小刚导演的纠结,他触及集体主义对个体的凌虐和挤压,是对个体尊严的尊重;同时,拥有文工团经历的冯小刚又生怕破坏感怀“血色青春”之美。

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由金牌编剧严歌苓捉笔,经历了撤档的炒作式发行,展现了国民集体记忆的大时代,捧出了“未整容”的一干新人,制造了一系列的社会热点话题,最终影片选择在贺岁档上映。此次,冯小刚携《芳华》重返贺岁档,离他1997年以《甲方乙方》开启中国贺岁档市场,整整20年。这些都是冯小刚导演的悲情电影《芳华》敢于跻身贺岁档电影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