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陪母亲游龙门

作者: 蔡茂松2021年05月11日亲情文章

母亲早年毕业于开封女子师范,偏爱艺术。1953年秋,她从开封来到洛阳任教。第一个寒假,母亲便带我们弟兄两个到龙门参观。母亲说,她当学生时就盼着能好好看一看龙门石窟。

天未亮,我们穿过没有路灯的街巷走到南关,这里停有很多到龙门拉煤的马车。车把式听说我们是去龙门“看景”,连忙把草垫子、褥子铺上,待我们坐好,再用棉被帮我们围严实。

因为洛河上没有桥,马车经凤化街出去涉水渡河。看着马灯在车杆下摇晃,听着哗哗的流水声,我心里很紧张。车到了对岸,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南行,穿过安乐窝、郑村、关帝庙……两个多小时后,马车到了龙门街。

龙门街的路是黑的,路边的流水也是黑的。街的南端是龙门煤矿矿口,拉煤的马车、牛车、驮煤的小毛驴一溜儿黑色绵延到景区口。

景区内是窄窄的石板路,石板上留有牛车铁轮常年碾压的车辙。紧靠山脚涌出的泉水冒着热气倾泻而出,水池和水沟中有不少小虾、小蟹。

母亲告诉我们,十多年前河南大旱,她曾带我们随难民从这里走过一次,隐隐约约记得石壁上有雍正年间的石刻“郭公路”,匆忙中也看到了几尊佛像,不过那时逃命要紧,谁也不肯多停一秒。

我们顺着石板路边走边看,景区内游人极少,路边的佛洞内有牧羊人和乞丐在烤火取暖,洞内佛像残缺不堪,据说佛头多是早年被国内外一些文物贩子盗走了。高一点的佛洞比较干净,可是进出需攀爬,万佛洞就没有台阶,全靠手扒脚蹬着石壁上的几个窝窝才可进去。这个洞没有遭遇过烟熏,所以洞顶的飞天颜色十分艳丽,浮雕栩栩如生,可惜的是,数以万计的小佛像几乎无一完整,母亲心疼地抚摸着一个又一个,久久不肯离去。

母亲还特别告诉我们:看文物要读碑文,看艺术作品要看内在,你们看飞天的眼神,是不是既温和又沉静……

最困难的是登奉先寺,位置太高又无台阶,游人手扒石壁上的小窝,脚蹬几个粗略打凿出的小踏步,手脚顺序不可倒错,小心翼翼地才能爬上去。母亲很胖,在我们两个十多岁的小孩子的拉拽下,终于艰难地攀爬到了上面,欣赏了庄严慈祥的卢舍那佛的尊容,也领略了雄壮威严的力士形象。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我们用力地拉着母亲的手,可她就是不敢下,恰巧来了两位解放军叔叔,他们一个在上面拉着,一个在下面托着,几乎是把母亲从奉先寺抱了下来。

午餐,我们坐在“郭公路”的石刻下吃洛阳油旋,喝温甜的泉水。母亲仍陶醉在对艺术的思念中,口里轻轻念叨:“真好,看不够哇。”由于母亲的恋恋不舍,我们第一次游龙门直至接近傍晚才坐上煤车返回,下了车,手脸都是黑的。

1956年年初,洛河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桥——洛阳桥,从此结束了涉水过河的历史;翌年一条柏油路直通龙门;1960年,一辆解放牌帆布棚卡车,成为自西关至龙门的3路公交车,自此,再陪母亲去龙门就方便了。随后,龙门建起了连接两岸的石拱大桥,龙门煤矿矿口也迁出了景区,龙门景区及周边环境日臻完美。

1964年春节,母亲坚持全家到龙门过年,虽然那时物资匮乏,只带了简单的蔬菜和馒头,但足见母亲对龙门的深情与厚爱。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