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灯十五又元宵

作者: 张琳2021年06月17日生活随笔

在我皖北老家濉溪,十五称作“正月十五”“蒸灯十五”。很少有人吃元宵,更不要说过元宵节了。

大部分人知道元宵节这个名字,是近些年来从电视上看来的,还有就是从孩子们嘴里或外地打工回来知道的。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叫“蒸灯十五”,就如同喊惯了一个人绰号,却忘了那人的原名一样。并且,村里人很少吃元宵,在十五的晚上和十六的早上,家家户户无一例外地放鞭炮、点面灯,吃扁食或饺子。在老家,不过完十五,年是不算过完的,十六人们就开始陆续外出了,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的所谓“年味”的一份传承和坚持吧?

在老家过了初七、初八,家里亲戚少的基本上都走完了,这时候街上就陆续有灯笼卖了。到了初十,乡镇和县城的街上几乎全是灯笼。那时家乡的灯笼不像现在城市的灯笼这么好看,这么高级,有许多电子灯、电动灯、镭射灯、科技灯等,而是那种传统的,用细竹篾或者高粱秆扎起来大概轮廓,再糊上纸,染上色,画上各种花和年画的那种,做的形象十分逼真,有莲花灯、老虎灯、公鸡灯、宫廷灯等。我就和弟弟学着大人的模样,找一些高粱秆、细竹篾和煤矿雷管用剩下的细电丝,先扎成一个简单的宫廷灯架子,找一些红纸,或者彩色的亮光纸糊住,为了好看还会从一些漂亮的烟盒上剪下一些花纹贴在四周,下面用个小木板固定住,中间穿个小钉子,插上买回来的白蜡烛或者红蜡烛,用个小细棍子一挑,一个灯笼就做成了。虽然没有现在各式灯笼好看,不过也完全满足那时一个孩子点着灯走村串巷所有的骄傲和满足。

正月十三,村里的孩子都把自己的新灯笼点亮,年龄相仿的互相邀约着,沿着村庄巷子到处走。大人们则三五成群在巷子站着聊着评说着灯笼。这一晚很早就散了,亮过灯后很快就回去熄了灯,等着第二天继续点灯。从十四开始,家家门口院子的大门口都开始挂着灯笼,到处都亮堂堂。灯笼白天是不收的,从十四下午挂上灯,人们就开始观赏了。这也成了孩子的天堂,用小棍挑着自己的灯笼到处跑,几乎要看遍前后巷子甚至一个村子的灯。

正月十五这天,一吃过早饭,母亲就在厨房里忙开了,她开始和面、发面、揉面,蒸灯、蒸大雁。和面是有讲究的,做灯是要死面,做各种生肖和大雁就要用发面,记忆里黄豆面的灯碗子最好吃。母亲用提前磨好的黄豆面粉兑放了些许盐巴水和面,不用发面,因为蒸豆面灯就是要死面的,现和面现能蒸,面要和得硬邦的,这样方便做出灯碗子的造型,且做好的灯碗不容易塌下来或变形。面和好以后,揪出来一个个灯剂子,就可以捏灯了。捏灯碗子要有功夫,有耐心,还要手巧。灯碗子底要厚,帮要薄,碗沿精俏俊美。一般碗沿的边口都是要捏一圈圆边,有的会利用圆边拗一圈就像包的扁食那样的花边,有的是用剪刀剪出一圈支棱起来的花边,而有的还会把豆面做成的小蛇或小龙围在灯碗子碗沿边口一圈,并用一点红纸充当蛇的信子或龙的舌头,也会用绿豆给龙和蛇点上眼睛,有时会用剪刀在龙身上剪出龙的麟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家,我和母亲都属龙,有时母亲会把面擀成长条,旋转几圈卧成龙的形状,用剪刀剪出麟角或钱币状的花纹,口里塞进葱根做成的龙须,再塞上一分获二分硬币,头上剪出耳朵和龙角,脸上摁进两颗黑豆或绿豆做成眼睛,身上驮着灯,一个惟妙惟肖的龙灯就出现在面前。龙灯需多做出几个,厨房里要有掌管吃水的龙、粮囤上要有掌管五谷的龙、床头柜子里要有掌管钱财收入的龙,龙灯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家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钱财不断。有时还要做出马、猪、狗、兔、鸡等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这是孩子们所喜欢的,也表示着新的一年里牲畜兴旺、鸡鸭成群。所有的面灯都代表着新年里的希望和祝福,表达着淳朴村民对生活美好的祝愿。

不一会工夫,母亲伸个懒腰,擦去满脸的汗水,这时一个个面灯就整齐地摆在案板和篦子上等待着她的检阅,这是全家人对一年里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祝福。将所有面灯放在锅里蒸熟后,母亲会用筷子蘸上红色的颜料逐一涂抹,图个好彩头。在老家正月十五除了蒸面灯,还要蒸一些“大雁”,因为正月十六有出嫁的闺女回娘家探望的习俗,除了白糖、果子、山刀子、大辽花、羊角蜜、麻片和酒水外,必须要带用小麦面粉发面蒸出来的大雁,闺女回娘家寓意大雁飞回家,大雁越大,说明女儿嫁出去生活得越好,对父母就越孝顺。蒸完面灯和大雁,单等着夜幕降临好点“灯”了,母亲通常把蒸好的灯都摆在堂屋当门小五桌或条机上,在每个灯碗子里倒上小磨麻油,然后找来缠了棉花头的稻草秆或者火柴杆充当灯捻子,等着棉花头吸上来香油就可以点灯了。点完灯以后,母亲都会端着一盏豆面灯到东屋,堂屋,西屋,边屋,锅屋,还有过底,都仔细地转一转、到处照照,不放过旮旯,这也是老家人过蒸灯十五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毒驱邪,不会招毒虫,也许是个美好的愿望吧,但每到一处,灯光都会映照着母亲的笑脸。转完后就要把点着的豆面灯在每间屋子都放上,都要有豆面灯照亮,直到灯碗里的芝麻油耗尽,灯自己熄灭。记忆里最深的要说,我们一堆小朋友端着点燃着的豆面灯,有的用手在一侧捂着,生怕被风给吹灭,边走边玩,整个村子里到处都是灯,一盏一盏互相比着,比谁的好看、谁的亮堂,甚至比谁的油多、比谁家的好吃。还有年龄稍微大一些的专门骗一些小孩子,看着他们端着灯来了就大叫起来“你看,你的灯底下有个虫!于是那个小孩忙翻过来看,灯里的芝麻油一下全洒了,灯也灭了,其他的人笑着跑开,只留下那个小孩哭着回去了。不过很多时候,我都是边吃边玩,等我把面灯里的芝麻油蘸着吃光了,灯碗也没有了。当然,有时候,镇上也会放烟花,在镇政府楼顶上,好几公里的路程,早早就跑过去等着看烟花,只是很多时候,烟花没看完就在大人身边睡着了,但那时过年的景象,热闹非凡,那情那景,构成了儿时心里永远的画面,一直储存在记忆深处。

离开家乡当兵十七年,部队转业后到了云南边疆城市定居工作生活,记忆里的元宵节充满了美好回忆,如今的元宵,依然会成为未来美好日子的回忆。但每逢过年就会格外想起老家的年味,想起曾经一起长大的伙伴,想起初一的热闹十五的灯火,想起在遥远的北方,那个飘雪的蒸灯十五晚上,每个房间里一盏盏灯碗里的光亮映照着母亲那张幸福的笑脸……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