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话扇

作者: 朱耀儒2021年06月25日生活随笔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今冬。”这是孩提时就记得的有关扇子的一首打油诗。入学后又接触到一则描绘扇子的谜语:“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夜凉。”所以,从小我就知道扇子是用来扇风取凉的工具。

然而,后来随着阅读的拓展和深入,我才知道扇子并不单纯是个生风的工具,它还有不少其他重要的功能。

扇子起源于古代,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诗经·尔雅》云:“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中可以看出,扇子不仅发明得很早,而且早期的扇子是用芦苇编织的。但最早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而是为帝王外出巡视遮阳挡风避沙的。同时,扇子也是一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在《东周列国志》里,我就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着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恭敬地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是用来表示强权的一种道具,可以称它为礼仪扇。

扇子真正作为取凉使用是从汉代开始的。到了三国时,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半机械化的扇子,可悬在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当然,诸葛亮平时使用的便是他那著名的羽扇。这种用飞禽羽毛制作的扇子,很快就成为显示名士做派的道具。隋唐又出现了轻巧的纨扇,才成为女子的取凉工具。宋元后期出现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多为文人墨客所使用。平民则喜欢使用也可以折叠的油纸扇,这种扇大方质朴,结实耐用。

大概是因为扇子向来与文人形影不离,故而历来的咏扇诗不胜枚举。唐代诗人陆畅的《扇》云:“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唐诗人杜牧《秋夕》如此描绘扇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冰,卧看牵牛织女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有《感秋扇》诗曰:“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仿佛旧松萝。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凉奈尔何。”宋诗人黄庭坚《扇》诗云:“团扇如明月,动摇微风兴。屏去坐上热,祛逐盘中蝇。”从这些古诗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豪华宫廷还是普通人家,取凉的扇子都在广泛使用。但除了取凉,扇子还能够扑捉流动的飞萤,还能够驱逐盘中的苍蝇,带来不少生活情趣。

扇子可以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键道具。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是煽情;西施赠扇给范蠡,是抒情;《珍珠令》里,女给男赠扇,以示断交,因为“扇”同“散”,自然是绝情。武侠小说里,儒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显示书生的文质彬彬。扇子还可藏暗器、毒针之类的物什,甚至扇子本身就是一件兵器。而说书人和相声演员手中的扇子更是须臾不离,扇子的开合摔抖都会增强演出效果。

扇子还是文人书画的载体。众所周知,郑板桥热心相助卖扇的老太太,在扇上作画,使扇子大受欢迎、被抢购一空。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画扇《山房客至》,清新的画面上题有一首小诗:“红树黄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来人借看花。”诗情画意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如今,电风扇、空调的普遍使用,已经弱化了扇子的功能。但人类并没有完全拒绝扇子,外出散步、纳凉的人还是经常携带着各种各样的扇子,随时扇动取凉。可见,扇子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轻巧用具,即使不为取凉,也自有三分风雅趣味。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