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的珠城

作者: 郑流2021年07月12日生活随笔

又是春天。

南国半岛的春天是慷慨的。她热情奔放地带着温柔的春风,多情的春雨,煦暖的阳光,从肃杀的冬寒里走过来了。守望的大地上,广袤的桉树林悄然地在新发的枝叶上铺展着无边的碧绿。田畴里大片大片的庄稼、香蕉和瓜果翠芳连天。遍地的鲜花姹紫嫣红地怒放,与蜂蝶同舞,与鸟儿同歌,播洒着美妙的天籁。从时间深处流出来的溪河,不时地泛起一泓一泓的水色蓝光……遍地的生命熙熙攘攘地都走出来闹春了,以蓬勃的生机张扬着春天的万象更新。

就在大地淡妆浓抹万种风情的春光里,我走进了遂溪县乐民古珠城。这时,时间老人的脚步已从这里远去了624年。

乐民珠城,多么美好的名字。但它血泪斑斑,那些残垣断壁、堆包,是时间留下来的痕迹,渗透着沧桑的凄美。触摸着它,就会握到一把悲凉。

翻开历史的记载:明王朝的年号“洪武二十七年”赫然入目。朱元璋出身贫苦,少年为僧,开创根基时,他着力废除元代苛政,“高筑墙,广积粮”。登位掌握王权时,又平均赋役,减轻工匠奴役,抑制豪强贪吏,巩固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然而这时,他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他颁发诏旨:在南方北部湾之滨遂溪乐民之地,兴建珍珠城,征缴珍贵明珠进贡朝廷。

安陆侯率重兵与朝廷派遣的大小宦官衙役逶迤而来,大肆征集珠农民船,组织和监管珠民出海采珠。

建城三年,百姓饱受苛政重赋和鞭刑重罚之苦,不少死于非命,家离破散。珠民更是命悬一线,或溺死汹涛恶浪,葬身大海;或被大鱼蛟鳌吞食,尸首无存。

产自海里的珍珠,只是因为有着亘古不朽的属性,有圆润晶莹、明亮艳丽的光泽,装饰或药用于人类生活的珍贵,而遭到贪婪的围剿,陷入了灭种之灾。产地和采珠人,不但得不到衣食的温饱,反而罹患祸害。

一颗珍珠万滴泪!“乐民”古珠城,它诉说了许多,它又潜藏着更多。

原初珠城地理环境具有风光旖旎自然之美。它呈直角梯形,四面是红土砖块垒起的高墙。集衙门管所、兵营库舍等为一体。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东南西北四面各设城门,相对贯通。东西北三面环海,有海洋之辽阔,烟波之浩瀚,洁白的沙滩。不知流过多少世纪的乐民河像一条蓝色的飘带缠绕在古城的腰身,从城北门出海,没入碧水长天。它又像一条巨大的血管,滋润着两岸平畴阡陌和淳朴的乡民,又给珠城输送足够的血液。城的南门与陆地结合。有广袤的红土,万古荒原。城与大海相抱,又与陆地交融,横亘在沉默的天地间,奇特而美丽。

殊不知,风云聚散,世事变迁。当城头换上清朝国号时,它沉寂了,失落了,历史留下它,岁月的烟尘又荒芜了它。暗淡了刀光剑影,消尽了珠光宝气,褪去了喧嚣,远去了帆影,近海变桑田……往者已矣。四个启闭的城门,时间老人又把它碾平为生活劳作的通道,把历史和现实紧紧地勾连起来。古城只有北面墙体留下一些残垣断壁耸立在时间的缝隙里,抖动着丛丛灌木衰草,守望着昨天和今天,默默地诉说着毁灭与新生、失落与繁荣、恨与爱的故事。

散落在废墟荒草间的“仙人石”、“镇海石龟”的神话传奇,屹立于河岸上的“妈祖庙”,弥漫着来自远古的神秘气息,凝聚着古人源于农耕文明原生态的信仰和崇拜。天地人神在这里融会,让人浮想联翩,引发对历史无限的幽思。

据考证,古码头建在乐民河出海口之滨,紧连着古城北门的高坡上。河边日正午。站在这里远眺,海阔天遥,云水苍茫,时空旷远。对岸山野耸翠,绿色漫漫的田畴阡陌,树木掩映错落有致的村庄,清晰可见。近处,河流春水盈盈,波澜不兴,不时地泛着蓝光。多年前横跨两岸木质的栈道早已半腰折断,还有一小截歪歪斜斜地在河滩里撑着。挖土机正在疏浚河道,打破了时空的宁静。

左侧,城墙下,屹立着一座面向河海的妈祖庙。红墙黄瓦,庄严肃穆。岁时节庆,村民祈福安澜,籍此遂愿。庙前一颗硕大的古榕树,以孤傲的姿态向四方伸展遒劲枝桠,铺展浓荫。高挺的木棉,紧靠着古榕,绽放着红灼灼的花朵,点缀着翠绿。盎然的生机,灿烂的火红,托起了春光,凝聚着乡土上人们的瞩望。

眼前这是一幅南国海滨风光画,造化灵动多彩,让人陶然欲醉。

古码头是珠城通往外部世界的海上重要通道。随着珠城的兴盛,它也曾有过舟楫如梭,樯帆林立,宦官、使者、将士、商贾、文士和匆匆过客,络绎不绝的繁兴岁月。奈何,风云变幻,斯年远去,当下的码头,了无痕迹,只留下一片陌生,一片空白,留下一个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然而,陌生更富于诱惑。空白让人充满遐想和期待。那诉说了几百年的神话,更引发人们去窥视它潜藏的神奇。

据《雷州府志》“古迹仙释”的记载:“乐民城北有石一方,长一丈有六,宽五尺,印一足于上,深数寸。旧传仙人迹,因名其石为仙人石。”当地人又说,此石现埋藏在码头底下的河岸边,潮退时便能看到。

这段文字的表达,奇特动人。而在民间也有一则迷离扑朔而有趣的传说。

话说当初,安陆侯建城三年未果,朱元璋便加派军师刘伯温到来督办。这位天神转世的达官显宦,巡视一番,便当机立断:在河海交汇地方,重新兴建深水船埠(码头),开通连接水陆交通要道。同时,祭起“斩仙剑”,号令海龙王及西海华光等各路神仙率兵将,火速开挖斜阳岛①和海石山的石材,船运至码头,解建设之急需。建新码头、筑城建舍,运输交通,极一时之盛,声势动地惊天。吕洞宾、李铁拐、蓝采和等各路神仙都云游过来看热闹。这时,刚好这块镇埠大石运到,民夫几经摆弄,还是铺砌不平,摇晃不定。刘伯温闻信,骑马过来一踏,基本平整,但仍不稳固。李铁拐便降下云头,用大脚一踩,大石安稳牢固了。从此,大石上印着马蹄印和一个仙人脚印。

我无缘见到大石。我沉思着:古代先民在河海交汇,洪潮叠加,险象环生的地方,用大石建造好码头,实属不易。这就折射出先民驾驭自然力的智慧和能力。如果是这样,这块传奇的“仙人石”就是见证先民创业艰辛的碑记,或是令人震撼的简牍。

在古城西门的空地上,还留落一尊栩栩如生的“镇海石龟”的雕像。它的诡奇传说总是与荒远时空中的明王朝纠缠在一起,神秘莫测。

传说海龙王有九位太子,个个有着异术神功,无可匹敌。天神转世的刘伯温召令他们出征,辅佐朱元璋打江山,建立了明王朝。后又助朱棣继承皇位。这位明成祖要强留他们终身勤王,但又降服不了。便施欺诈奸计:答应太子赑屃,如能将其祖先圣德碑驮到指定的地方,就放他们兄弟回去。结果赑屃中计被压在石碑下,寸步难行,现出了海龟原形。

这尊驮碑石龟的雕像就是赑屃的化身,被运来珠城镇守大海。它背负着悲愤的记忆,伴着一钩不沉的孤月,默默地守望着珠城,眺望着大海。

民间传说,它是长寿的精灵,世人喜爱触摸它,祈求带来长寿吉祥。

久远的时光把沧桑的色彩抹在它身上,也把背上的石碑剥蚀得斑驳陆离,模糊不清。因而,碑文无法解读。也无法从这些残迹中串起历史的脉络,诠释出石龟向世人传递些什么?致使来访的人们心里疑团益增。

驮在背上耸立厚重的石碑,已经严重倾斜,足以把它掀翻过来。但它始终以倔强的姿态,昂首拱身,四脚撑地,拼命挣扎,奋力前行。它那连绵悠长的目光凝望着大海。仿佛冥冥中,还在明灭着不息的生命之火。这是它心灵指向:它要甩掉那块困厄的功德碑,回到大海自由的故乡。

从远古至今,这些疑真疑幻的传说,袅袅不绝,真是不可思议。是荒诞的神话,还是久远的历史,耐人寻味。

被岁月烟云荒废的珠城,又被寻回的美好家园,秀丽、清新、宁静、祥和。洋溢着现代生活的甜美,让人沉浸在乡村诗意里。

无论风云变幻,失落与毁灭,都不能阻挡珠农对生活的追求、渴望。他们凭着从苦难中漫滤出来的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绵亘的心劲,代代相继,步履艰辛地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毫不芥蒂地在残垣断壁的熟稔的土地上建设起新村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午后缓缓下沉的太阳还是那样明丽,热情奔放,给村庄抹上一层灿烂的亮光。天空更显得格外的蓝,不是浅蓝,而是湛蓝,蓝得深邃,蓝出了时空的高远。

在蓝天白云下,蓬蓬勃勃的绿树掩映中,一幢幢三五层的新楼房拔地而起,规划有序地排列着,水泥铺设的巷道,贯穿其间,平整光洁。楼房各有个性特色,简朴而又趋新,美丽而又不张扬。从传统的袒露到当下时尚的表达,都沐浴着盛世的阳光,宣示着时代的变迁、宣示着村民生活的情趣和对美好的追求。

徜徉其间,满眼都是止不住的绿,这是原始的生命的绿。这种密匝匝的绿,屏蔽了外界的浮躁与喧嚣,洋溢着静谧与祥和。

村庄被耸翠的树林环绕,村中绿荫如盖。绿色的灵秀,绿色的清雅,绿色的风韵,悉堆在人们的眼角眉间。走进这绿色的村庄,就是走进了自然,走进了生命,也是走进未来。

来这里寻访的都市人,会被这里这种最原始的吸引力迷住,不但寻回了久违的清纯和自然宁静的心境,更是难得地静享这一刻心灵深处的清爽、欢畅,乐而忘返。

这里还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村民惬意的微笑;还有碧水、海风、海韵、红树林;还可在乐民河出海口看到奔腾的清流与大海淼淼碧波交融的壮观和落日艳红的壮丽……总有吸引你驻足,品味一番的地方。也许你离开后,还会沉浸在它的诗意里。

文明书院,文明日久,诗圣灵之光耀千载。

栉风沐雨,绵延不绝,琅琅书声,让沧桑岁月如歌。

宋经四年,文豪苏东坡被放逐天涯海角蛮荒之岛的儋州。四年后闯过“鬼门关”②,遇赦北归。一叶扁舟,踏过琼海万顷波涛,又在北部湾畔遭遇狂风骤雨,只好舍舟登岸,夜宿兴廉村净行院。留住四十日。

苏东坡身处流人逆境,一次又一次的流放,一次又一次给他更巨大的打击和创伤,都没有摧垮和毁灭他的精神堡垒。依然是自尊、放旷、达观、超脱,满怀浩然之气,昂昂而去,凛凛而来,毅然地走向大地苍生,与黎民同甘苦,共命运。

他留住乐民期间成了他快乐的时光。他与在行净院设席讲学的陈梦英结为道义之交,宗儒学,笃交游。对山野风光沉迷,他断言“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还勉励陈梦英矢志兴学、永倡考廉、永绍书香。还诲导童生习作诗文;开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渔牧农桑。临别时,留下了翰墨,倾其所有置良田七亩和随带的宝砚赠予陈梦英兴学助教。

苏去月余,“瑞芝生景胜之地,香弥月不散”,“诸儒遂即其地建书院,匾曰‘文明’”。表达了乐民人对这位在这片文化荒漠上开疆拓土者的敬仰和缅怀。

文明书院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巍峨,相比较其它名胜古迹,实是普通简朴所在。但决定其高度的不是物质形态,而是精美的内质:书院就像一幅纵向的长卷,从依稀的远古到触手可及的今天,都贯注着历史和文化的厚重,都闪烁着诗圣灵之光。

书院经历过宋、元、明、清、和民国等朝代的更迭;经历过自然灾害、战火的洗礼,几度衰落毁坏,又几度重建兴起。千年文脉得以保存,绵延不绝,最重要的是苏东坡留下了震古烁今的绝世才情和爱国忧民的精神世界。引发了历代朝廷官府,以及解放后人民政府的重视,拨款修复扩建。在革命战争年代,书院又成为我党革命活动的堡垒,成为南路革命农军乐民起义的指挥部,益增了无限荣光。

更有一种来自民间的难能可贵的力量,就是乐民人千年的韧劲,他们留住了传统,承传了文化、弘扬了教育、彰显出文化教育对乡村的重要。

书院里的东坡楼、文昌阁、纪念亭、历代碑志、赠砚亭等配制了很多石刻、楹联、书画、碑文。苏东坡的石刻像镶嵌于阁楼后墙正中。古今许许多多文人学士、官员,以及当地诗人、作家讴歌的诗词歌赋、对联、文章都刻于石碑和墙壁砖柱之上,人文荟萃、氤氲着浓浓书香,串起了世人对苏东坡这位旷达歌者的景仰。也引发慕名凭吊、参观的名人学士歌之吟之,留下许许多多的充满唐风宋韵的诗作,汇集成册,留传民间,吟咏唱叹,诗风日盛。而劳作在这里的人们,书院的诗书装点着他们的生活。知书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就在一代一代人耳濡目染中赓续至今。

自此,这片被称为南蛮之地,诗苗茂盛,万树繁花,千年烂漫。在星移斗转中,呵护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旧的寂灭,新的来临。

盛世的阳光格外灿烂明媚。明天,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富丽。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