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灯

作者: 陆曼玲2021年08月02日美文推荐

爱书之人大多喜欢夜间阅读,较之白天,夜间心更静,更容易进入书本里。

在散散逸逸的灯光下读书,不及凑着灯阅读有趣。散逸的光再明亮也不专注,读书的灯是要专注的,灯光专注,人的精神自然也专注了。读书最好是独处一屋,细细地品味美文佳句,看到精彩处,可大声朗诵,可手舞足蹈,可击节称赞。

读书的时间最好是夜深人静,周围无人喧车驶,纵有几声虫鸣蛙叫,也如临睡前的催眠曲一样,不是噪音而是和谐的伴奏。

说起读书灯,现时的台灯又不及古时的桐油灯有味,“一碗读书灯”的“碗”,总叫人浮想联翩:用来盛饭盛菜盛汤的碗,却盛着“读书灯”,岂不趣味无穷!

最喜欢那个飘着雪的黄昏,郑板桥“烹茶扫雪”后,用碗装着豆油,点燃卧在油中的灯芯 。窗外雪花飘飘,屋里一杯热茶,一卷书籍,一碗读书灯,伴着一个亦书亦画亦诗的书生,这是 雪夜读书的最美图画。

中国文化的神韵,亦隐藏在这些古老的物件中。品茶最宜“瓦屋纸窗”,修禅最当“青灯古佛”,夜读则最合“一碗读书灯”。卧在碗里的灯芯悠悠地燃着,微风吹过火苗轻轻摇曳,燃着燃着结了灯花,正给你一个稍事休息的时机。你用针挑去灯花,喝口茶,甩甩手,在斗室里走上几步,再坐下来读书,就更心无旁骛了。

当然,如有红袖添香,这书就读得浪漫了,温馨了,甜蜜了。像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赌书消得泼茶香”,书香之中有茶香,还有俏皮的闺阁之乐,该是多么的清雅精致又韵味无穷。

“夜深衣薄露华凝,屡欲催眠恐未应。恰有天风解人意,窗前吹灭读书灯。”这诗,是清代女诗人席佩兰所作,描绘的正是娇媚的妻子和迟钝的丈夫夜读的情景。夜深露重,添香红袖已有几分寒意,丈夫的书却读得专心致志,妻子多次想催促丈夫上床睡觉又恐丈夫不悦,正在郁闷之际,一阵好风解人意,吹灭了窗前的读书灯。这是一幅多么生趣盎然的夜读图啊,妻子的娇羞妩媚,丈夫的不解风情,“窗前吹灭读书灯”的天公作美,多么鲜活生动,叫人怎能不羡慕这种诗意的夜读呢?

又想起儿时,因听过古人“囊萤映雪”的故事,便于夏天傍晚来到资江河边的镇南廓,一只一只地捉萤火虫,捉了满满一玻璃瓶,回家后拿纱布包着,做了个“萤火虫灯”,意欲学古人用这灯照着读书。不想几百只萤火虫挤在一起,光亮并未聚集,而是互相遮挡,用它来照着读书委实太暗了。一边惊叹古人视力的超常,“囊萤”尚能苦读;一边可怜这些提着小灯笼的昆虫挤在纱布里的难受。于是解开结口,让这些虫子带着它们的光亮飞向夏夜的草丛和天空。这也是最诗意的“读书灯”,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还看见那些尾翼放着光的可爱的小精灵。

由“一碗读书灯”进化到一盏煤油灯、一座台灯、一屋灯光,光照的亮度在逐渐增加,读书的乐趣却似乎减少了。太多的功名,太多的利禄,赋予了读书太多的辛苦,太多的目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时读书人悬梁刺股追求的功利现在更变本加厉了。莘莘学子挑灯夜读,只是为了应对小升初、中考、高考;在职之人苦读通宵,只是为了第二天的面试、竞选或就职的演说。通过阅读明晓事理、增长知识、提升气质,已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了。而不读书的人则更多地聚集在电视机、游戏机前或握着手机,看着冗长的电视剧,玩着疯狂的游戏,聊着一地鸡毛的家常乐此不疲。读书灯呢,早就随着学业的结束与书本一起被丢进了杂物间。

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就没有未来。当文学廉价地嫁给了电视,当美妙的文字变成粗浅的迎合感官的镜头,思想就在快餐文化的泛滥中板滞,精神就在感官刺激的作用下物化,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彩也消散大半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论怎样的镜头都难以体现其精练之美、意境之美、音韵之美;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任何的二度创作都无法表现其精髓。文学的最好载体是纸质书,一页一页地翻,一行一行地读,一字一字地琢磨,这中间跳动着阅读者的思维和领悟,是一种站在别人思想上的思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书籍承载的经验和教训中创新前行。由此看来,读书灯照耀的不仅是卷卷书页,更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夜幕降临时,真希望家家都亮着读书灯。不仅为考个学校求个前程,不仅为谋一官半职养家糊口,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