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友谊,还是选橡皮

作者: 戴冰2021年10月11日友情文章

拖着疲惫的身子一回到家,母亲就急匆匆地跑过来,“你女儿今天犯错了,被老师批评,回来以后我和她继续说,她还是思想拗不过来,她才小学一年级哦。”

在女儿的娓娓道来中,我逐渐了解了情况:最后一节英语课,同学小苏没有带橡皮,女儿把自己最喜欢的橡皮借给了她。不到五分钟,橡皮找不到了。女儿和她一起寻找也没找到,就直接提出要她赔,对方明确表达说不赔,就这样,双方杠起来,直到班主任放学后把她俩留下来“调停”。班主任觉得女儿心爱的橡皮被弄丢了,是可以要求赔偿的,但是同学的友谊很难得,应该适可而止。女儿虎着脸,“不行,就是要她赔。”谈话逐渐升级为选“友谊”还是选橡皮的命题,女儿刚开始的回应是“我都要”,当面对只能选一样时,女儿“坚定”地选了橡皮。

随着我“换位法”“类比法”“将心比心法”“威权法”一招招的使用,最后还是绕不开“友谊”还是橡皮的选择题,女儿最终用撕心裂肺的哭声和无比坚毅的眼神回应我,选“橡皮”!谈话的最后,女儿从来未有地对我哭喊着,“你们大人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们的答案来要求我,我也是有自己想法的,我就是要选橡皮。橡皮对我多重要,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你们不要逼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天哪,这是女儿第一次“忤逆”我的教育,“挑战”我的权威,直接给我重重的一锤。四十分钟了,我突然意识到谈话不能这样下去。“好吧,虽然爸爸觉得你的选择有待考虑,但爸爸尊重你的选择。今天你可以选择橡皮,一定要求对方赔偿,但很有可能,你就失去了这个好朋友哦。

我们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看,你今天的选择对不对,怎么样。”女儿的情绪缓解了,洗漱去了。

入夜,我却辗转难眠,她怎么会作出如此的选择呢?而且冥顽不灵,如此决绝呢?“对,还是要回到事情的起因,那块橡皮!”脑海里闪过的念头,让我感觉似乎忽视了什么。橡皮,是女儿在围棋兴趣课通过课堂比赛不断获胜赢回来的。她小心呵护着它,放在文具盒里生怕弄坏了,给了它一个最佳位置。

小苏是她进入小学四个月来最好的朋友,她把自己珍藏的橡皮借给了小苏,说明她是愿意付出的,希望对方赔偿,并没有错。也许我们都忽视了“橡皮”对她本人的特殊意义。愿意付出,但有原则,损坏赔偿,太较真“原则”,并且毫不留情,态度决绝,不讲人情。

深层次的问题是她没有理解人际交往中的适度和融通。回想她记事以来,我和她的相处,更多地是告诉她结果,而没有耐心地告诉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会产生哪几种不同的结果。“重结果,轻过程;重对错,轻分析;重命令,轻倾听”,我想我的教育观和方法确实出现了偏差。

我和妻子深入地交流,不断反思着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漏。确实,女儿并不明白,强行让“好朋友”赔偿,好朋友会因为此事而离去。作为成年人,我们深深地理解“朋友”的重要性,更明白“友谊”是什么,明白“宽容”,知晓“适度”,懂得“退让”,但孩子面对“友谊”和橡皮的选择时,她更看重“物”的感受,而忽视“人”的体验。更何况,她连“友谊”是什么都还搞不清呢。

“友谊”和橡皮,这不仅仅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嗯,倾听她的选择,跟踪关注她选择的结果,重点启发引导她去学会宽容、适度和退让,进而更好地理解“友谊”,相信“橡皮”之争会成为她和我们一起进步的阶梯。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