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乌镇

作者: 杨仁明2021年11月29日生活随笔

到过浙江嘉兴的人,想必是一定会去桐乡市乌镇的。只因为在旅游经济的大潮中,乌镇已声出遐迩。一个“乌”字,便已让乌镇特色独具。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代表了黑色,不属于人们潜意识里的祥瑞色彩,就连一种名叫“乌鸦”的鸟,也不招人待见。记得我的童年时期,每遇春耕时节,乡村的山野田间,经常有很多乌鸦,乡下人都称其为“老蛙”,它的叫声的确不好听,极像青蛙哭哑的声调。况且乡下老百姓间还流传着一句“老蛙叫,要死人”的谚语。因此,每每听见成群乌鸦的鸣叫,自然会联想:又是周围哪里要死人了。可是,事实也总会凑巧。只要什么时候群鸦叫得厉害,真就会出现死人的现象。我想:这是否是“乌鸦嘴”的原始诱因。于是,我从小就觉得乌鸦是讨厌的,甚至可恶它,认为它实在是不吉利之物。

乌鸦,似乎天生就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暗藏某种通灵的秘籍,但没有人去考证,也难以考证。

未去乌镇之前,我便疑惑:乌镇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乌”来命名!难道不懂得“乌”的色彩不吉利么?或有意为之,来个标新立异不成?何况自古江南辈出文人才子和鸿儒巨擘,居然也听之任之。

好不容易请到了五天的公休假,外加前后周末四天,专程陪父母去游览——父母已七十多岁,趁他们身体尚可,走得动,让他们去饱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一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发生的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父母第一次去乘坐一下飞机。我们首选了杭州作为重要目的地,因为中国人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达州到杭州,空中飞行两小时。因为我的表弟和妹夫二十多年前就在杭州务工,他们从萧山机场迎接我们一行,直接让我们去了余杭区临平镇(余杭区首府)。这个城市的崛起,全赖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的汗水。

杭州市余杭区所在地临平镇,离嘉兴市辖的桐乡市乌镇很近,不过五十公里上下。这让我临时起了先去乌镇看看的想法。

九月二日,适逢周末。沐浴着秋天微热的阳光和缕缕秋风,陪父母走进了让我疑惑多多的乌镇风景区。门票已涨到了二百元,实在不菲。到达乌镇时,游客已经太多,不断的来者正在源源涌入。川流不息的人实在有些拥挤和嘈杂喧闹,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还有一些肤色各异的外国人,比肩接踵,络绎不绝,构成了真正的人海闹市,与我想象的景象毫无差异。

走在乌镇,一边看,一边行,我渐渐明白了“乌镇”何以得名。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以市河为界,河西为乌镇,原属湖州府乌程县管辖。河东为青镇,属嘉兴桐乡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才将乌镇划归桐乡县,沿用乌镇之名。

乌镇紧邻京杭大运河,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是真正意义上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也是历史上重要的鱼米之乡。乌镇的青瓦木板房或青瓦木砖房,高低错落,连片而整齐,风格独具,韵致独特。尤其是青瓦与木板都属黑色,铺路的石头全是栉风沐雨、坚硬异常、油黄黝黑的太湖石,纵横其间、四通八达的水网是一致的深蓝青色,浮行水上的船也是油亮乌黑色,外加上以香樟为主的绿化树,枝叶浓密如伞,一派碧绿乌青。所有的色调都彰显出“乌(黑色)”的主色调。肤浅的我认为:这应当是“乌镇”之名的另一种意义涵盖。

乌镇,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富庶江南的外在结构组成形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经典宿影。它淋漓尽致、登峰造极地注释了农耕文明背景下江南水乡的丰富内涵。窄街小巷的婉转幽长,木板房的依次连接,水上石桥的比比皆是,传统青瓦的整体覆盖,桥水人家的相容相接,堤边杨柳的临水依依……雕刻艺术之精致细腻,石坎木栏之互彰互衬,无不像一部保存最整齐完美的远古水墨画卷,真真切切地珍藏了古老中国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全部要素。

走在乌镇曲折通达曲巷里的所有人,也许都如我一般,在实现一次有别于现代文明的生命穿越。这是以文明记忆的实物为通道,让目击者回到了书中曾阅的远古时代。那些早已离去的先人们,似乎早就知道会有许多后来人的膜拜和景仰,似乎预料到这是一个民族不可丢失的文明物证。因此,不仅仅只有我,而是所有人——不管是专程前来还是过路偶然而来,都将沉浸在一种意外的喜悦中,情不自禁地为乌镇保存如此完好的传统建筑群而惊艳和惊愕。

走出乌镇,我一直相信一个事实:即便这个世界有才高八斗、学贯中西的文人骚客和艺术大师,真要透彻地、淋漓尽致地用文字来注解乌镇的内涵,该是多么艰难和无奈。乌镇所沉淀和积成的文明元素和精神价值,似乎已经是一个标本。这个标本会向源源不断的后来朝圣者,诉说大美江南曾经的风华。

于是,乌镇便是诗。人到乌镇,必定难诗。因为再美的诗,都美不过乌镇,也赞美不了乌镇。有缘赏析乌镇的人,必将获得生命的逆向穿越,并为这种穿越而魂牵梦绕,终生难泯。

谢谢你,生命的乌镇。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