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煤油灯

作者: 潘伟民2021年12月01日生活随笔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正逢高三。那时,同学们倒没有现在那种被“万人争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逼迫出来的拼命,却有着强烈的要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都知道高素质人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知道祖国对于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要,都有上大学、学知识、掌握有用的技能为祖国做贡献的迫切愿望。所以,我们高三学年的学习始终是紧张而努力的。

被誉为四季如春的昆明,其实也有漫长的冬天。冷已难耐,更令人难耐的是停电后的黑暗。没有照明,每天就会损失学习时间。怎么办?于是,为自己创造光明的行动就开始了。一时间,教室里的课桌上亮起了各式各样的灯。

开始时,普遍的是点蜡烛,遗憾的是,没几天,就一根接一根地熄灭了,因为蜡烛太贵了,大家都负担不起。接着教室里出现了从自己家的水果摊上提溜来的煤石灯。那是一种依靠煤石加水产生的乙炔点燃的灯。上自习的时候,前后排的同学把课桌拼在一起,四个人用一盏煤石灯,光亮也是足够的。可惜的是,同学家里要做生意,夜里摆摊煤石灯是少不了的,只能把灯还给家里。还有同学把父亲搞野外考察用的马灯拿来了,放在桌子中间与同桌共用,但毕竟也不长久。有一次,一位同学把他家店里的一大盏汽灯提了来,大家围着看他往灯里打足气,开阀门,用火柴点燃丝质灯罩,一下子整个教室眩目的亮,那是我们在停电期间,经历过的最明亮的一个晚自习。

在众多用灯花絮轮番出现之后,最简便的照明设备出现了,并很快成为了主流。同学们寻来铁盖空墨水瓶,洗干净、晾晒干,用钉子在铁盖上凿个大小合适的眼,将棉纱搓成捻穿过去,在墨水瓶里灌上点煤油,再将灯捻放进煤油里拧紧铁盖,一个学习用灯就制成了。再花两分钱买一盒大光明火柴,擦一下划着,将小煤油灯点燃。用几本书垫起一个合适自己的照明高度,放在书桌的左前方,亮度刚刚可以照亮书本上的字。

就这样每逢遇到停电,一到天黑和每天清晨,昆明师院附中的每一间教室就会亮起一大片星星点点的极其微弱、不断闪烁的小小煤油灯,灯光下是孜孜求真的学子。

小小煤油灯,伴随着一批批师院附中的同学,艰难而坚定地走完了他们在文林街头那幢两层教学小楼里的学习历程。小小煤油灯把同学们送进了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中科大、华东师大,送进了云大、昆工、昆医等。同学们伴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成梁成才,或轰轰烈烈或默默耕耘,都在尽心尽力地践行着把自己的学识和力量有效汇集成为祖国富裕强大而努力的誓言。

一个甲子过去了,与共和国同行的同学们心中依然点燃着那盏小小的煤油灯,煤油灯的光焰始终照亮着他们的人生路程。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