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南洋

作者: 何华2021年12月19日心情随笔

春节前夕,新加坡的超市里,布满了各种柑桔:永春芦柑、汕头蕉柑、台湾椪柑。这里的风俗,去亲朋好友家拜年,需带上两只柑桔,走的时候,主人也会回赠你两只,反正两只柑桔兜来绕去,这家转那家,接力赛一般传递着。桔中有吉,无非图个大吉大利。

我是个新移民,对这个风俗,守得不严,时常就忘了。不过,看到超市里桔灿灿的一片,还透着清香,我是高兴的,因为特别喜欢吃芦柑,剥皮方便,一气吃上三五只,不在话下。吃橙,就麻烦了,皮不好剥,得动刀。

当年下南洋的华人,多是穷苦出身,节省的美德至今保存。过年送大礼、比派头什么的,真是少有,所以“两只柑桔”,可以风行不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是华人世界春节的通用语,但是,新加坡的春节红包也不过是象征性的二元、五元、八元、十元,若按中国的标准,实在拿不出手。近二十年,随着新移民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大手大脚的奢靡作风也在悄悄影响着这里的行规。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有秦牧的散文《花城》,写春节期间广州花市的情景,秦牧的文章好不到哪去,但他笔下南国的花花草草倒是让我羡慕了很久。到了狮城,发觉南洋的春节,家家户户也会摆上几盆鲜花或金桔,所以年前花市的生意格外好。论高贵和美丽,当属胡姬花,但不好侍弄。

南洋四季如夏,在气候上,实在烘托不出春节的氛围。也没法体会“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的意境。以我的偏见,春节么,总要一家老少围桌吃饺子才算数,户外的冰天雪地衬着室内的欢声笑语,春节的场景和画面,就应该是这般的。记得看电影《蓝风筝》(中国电影的“三色”:《黄土地》《红高粱》《蓝风筝》,还是《蓝风筝》最好),一到包饺子的镜头,我就莫名兴奋。南洋华人以福建、潮州、客家、广府、海南族群为主,皆没有吃饺子的习俗。不过,新加坡春节必定“捞鱼生”,家里捞,公司捞,餐馆里也捞。大家围在一起,把生鱼片、腌姜丝、五颜六色的蔬菜丝、水果丝、柚子肉及花生碎、白芝麻堆在一个大盘子里,用筷子一起搅捞,捞得越高来年运道越好,一边捞还得一边高喊“捞得风生水起”什么的。让我说句实在话,这东西真是难吃!不过,一桌子人叫叫嚷嚷,倒是热闹非凡。

刚来那几年,每年春节去老师家吃饭,菜式当然比平时多,但以中国人十盘八碟堆得满桌满台的标准来衡量,南洋过年在吃喝上还是清淡节制的,醉酒猜拳几乎没有。是的,南洋人,永远温良恭俭让。春节,也没有铺张浪费。

这里的华人约占75%,尽管政府无时不在强调种族平等,可是你只要看看新加坡的公共假期,就知道唯有华人春节是法定连着两天假,马来人、印度人的节日只有一天公共假日,圣诞也只放假一天。可见,春节还是新加坡最大的节日。

新加坡人非常喜欢集体嘉年华,喜欢凑热闹。春节“妆艺大游行”这样的活动就非常适合新加坡。实际上它也是全亚洲规模最大的花车游行盛典,呈现了舞蹈、唱歌、杂耍、打击乐、舞狮和舞龙等众多精彩表演。每次看了妆艺大游行,我都深有感触,眼前的景象“非常新加坡”,但繁华炫丽的背后总让人觉得少了一些什么。集体狂欢,并不意味着个人幸福。但春节,强调的毕竟是团聚和集体,春节是一个放弃自我的时段,每个人尽量融入家庭和群体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