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往事

作者: 刘卫2022年05月11日美文推荐

朋友爱好收藏。那天,我特意登门拜访,朋友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各种火柴和系列“火花”,对此,我触景生情,感叹万千,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火柴的历历往事。

我成长的那个小县城能做出工业产品的工厂屈指可数,火柴厂算得上是一个,供应给邻县和本地市场。可不知为何,该厂把后续工序在社会上发包,糊火柴盒让给街道工厂承接,或找关系拿到家里做。那时我家经济收入不高,每次母亲揽到这种活像能发到大财似的,发动全家老小夜以继日地加工。按当时的行情,糊100只火柴盒才得5分钱的加工费。有一次,母亲送了礼,托关系接了笔“大单”。奶奶负责熬浆糊,作后期处理。母亲把邻居叫过来,冒着酷暑,大人和十几个小孩子双手不停地忙活半月,最后挣了22.5元。扣除“分包费”,我家净得13元。母亲捶着酸痛的腰,兴奋地说,孩子们,咱家一个月的菜钱回来了,还能割刀肉,打打牙祭。另外,奖励你们三姐弟每人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我们第一次领略到,勤劳能给人带来快乐

按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的火柴只能算是最原始的工业产品。火柴梗要消耗一定量的上好杂木。先是将原木在水里浸泡,以减少其硬度,然后破开,在太阳下暴晒,最后加工成长短一致的小木杆。火柴头的配料中含有大量的磷和其它化学物质,这个车间属于安全生产最重点的保护地。然后将配料呈锥形状用机器涂黏在火柴头一端。最后是人工分拣,一只火柴盒里大约装50根火柴。火柴盒两侧是黑色的擦片,正上面贴的印刷纸片叫“火花”。大多数工厂不太讲究包装设计,有的印上“安全火柴”,再加上工厂名,有的印有工农兵大团结的图案,或者一句时兴的政治口号。像上海、济南或广东过来的火柴加工得精致些,很少发生断头、划不着的情况。因卖价稍高,有身份的人才拿出来显摆。县城里一般居民则讲求实用,不在乎火柴盒做得多漂亮。装得满,点得着就是好火柴,其最大的弊端是不防潮。像我父亲这样烟瘾大,工作上经常熬夜,甚至在防洪一线指挥抢险的领导就特别注意火柴的防潮。否则,一旦断火种,抽烟就成为“无米之炊”。

火柴作为生活必需品,居民要买的话,要拿计划票。在我下放到农村期间,每次通过门路搞来的计划外的火柴,对大队书记和村民那可不是一般的礼品。直到我考上大学,进入到一家外贸公司,火柴已经慢慢式微了。一次性的塑料打火机,开煤气灶的“点火器”等始流行,逐渐普及,而火柴这时悄无声息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在一些酒店客房里备了一盒高级火柴,往往被看成是纪念品。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