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

作者: 陈曼冬2022年06月06日人生随笔

网上订的折耳根到了,四川发货。听说现在正是折耳根蓬勃生长的季节,它那独特的气味,辛辣而芳香,是野菜界的魔鬼。据说西南的最好。

半大不小的纸盒子,打开,一堆草,舒展,蓬松,兼狂野,连同特殊的味道一起蹿了出来。卖家说是现摘现卖的。倒在水槽里,根上沾满了土。打开水龙头先泡上十几分钟,然后一枝一枝地慢慢清理。

洗起来不复杂就是有些烦琐。先要洗去浮土,一斤多的折耳根,一遍浮土洗下来,水就如同泥浆一般了。再漂洗几下,这才露出白嫩嫩的根来。根上长满了根须,细细小小的,看着却很有筋骨的样子。用手向逆时针方向将根须撸下来,用水冲洗放到一边。撸掉了根须的折耳根瞬间变得水灵起来。

之前吃到的更多的是根。而在重庆、成都叶子也是吃的。品尝芽、苗、叶三个部位,味道大不相同。叶子很好看,有点像心形。嫩叶两面都是绿色,一面略深一面略浅。稍老一点的叶子,一面深绿一面暗红,煞是美貌。苗事实上就是我们经常吃到的部位,长大后就变成了根。根也有两个颜色,靠近叶芽的部分泛微红,略粗;越往下越细,越白。芽最让人欣喜,嫩嫩的黄绿色,略透明,水灵灵的。

摘如此新鲜的折耳根还是第一次,拿在手里,甚至都不晓得哪一段是最嫩的。索性也不管了,摘到哪里算哪里吧,如此新鲜,怎么着都会好吃的吧。

先摘叶子,最简单。然后是芽。

就这样,先摘叶子,再是芽,最后是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盘子里不一会儿就满眼绿色,奇特的香味也溢满了整个房间。

折耳根又叫鱼腥草,三白草科植物,学名叫蕺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其为鱼腥草,而《名医别录》中称其为折耳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鱼腥草只是作为一种药材而存在。

这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的植物,多生长在潮湿的洼地上。秋冬春三季吃根,夏天吃叶。唐代人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之前在饭店里吃过的。头一回吃就觉得好吃,一下子干掉一盘。朋友目瞪口呆说,你那么有个性的啊,这个都吃得惯。于是才知道原来不是人人都喜欢,爱的人爱它特殊的味道,讨厌的人也因为它特殊的味道而讨厌。

折耳根通常是凉拌的,微微的腥气正如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有一种面朝田园万亩青碧的感觉。

折耳根在魏晋时期开始入药,它滋味里独有的微微的苦是最能败火气的,用来熬汤又能解毒。相传,当年华佗四处行医采药,被蛇咬伤的时候,就用鱼腥草来解毒。而将鱼腥草作为食物大概是源于春秋末年的勾践,《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岑草”就是鱼腥草。勾践为吴王夫差尝粪诊病之后,嘴里一直有异味,也就是口臭,为了不让大王尴尬,范蠡命令左右侍者大臣,都去采鱼腥草吃,这大概是要臭大家一起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最好体现吧。那时候,鱼腥草有个非常古典的名字,叫“蕺菜”,而采集的山头便因此得名“蕺山”,位于如今的浙江绍兴。细看“蕺”这个字,倒是很有意思。草字头,身下却藏着“刀戈”,给人一种时刻准备东山再起的感觉。也许在某种意义上,鱼腥草也算果腹勾践,让其吃出一番事业来了。

凉拌是最好吃的。网购了同鱼腥草一个产地的油泼辣子,大约是物流的关系,还在路上。好在细心的折耳根卖家在箱子里塞了一包干辣椒面,那就自制油泼辣子吧。做油泼辣子的方子网上很多,随便一搜即可。烧上热油,洒在白芝麻和干辣椒面上,“嗞啦”一声热腾腾香喷喷的油泼辣子就烫好了。

二两嫩芽,一两叶子,再加点儿嫩苗,切小段。藤椒油、蚝油、生抽、醋、油泼辣子各8克;白糖3克。一股脑儿倒进去,筷子一顿猛拌,复杂的气味渗透彼此,谁都当不了主角儿,谁也都是主角儿,不出几分钟,一份透着清香味道馥郁的凉拌折耳根便新鲜出炉。尝一口,叶子是清香的,微微带一点苦味;嫩苗脆脆的,味道最为浓烈。老一点的根,嚼起来带点儿甘蔗的味,有点甜;最欣喜的,是到嫩芽,水水的、嫩嫩的、脆脆的、甜甜的,香味适中。

尝一大口,先是甜辣味,微酸,带着油泼辣子的香。紧接着是折耳根独特的香气冲上来,甚至有姜的辛辣。最后是藤椒油带来的淡淡回味。一点点酸,一点点辣,一点点麻,混杂着浓烈的植物气息,一股酸爽的幸福感直冲脑门。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