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从这里延伸

作者: 王一鹰2022年07月01日生活随笔

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鄱阳湖畔,逶迤绵亘着一条丁仙峰山脉,山上,香樟林立、青松蔽日。一年四季,袅娜的烟雾终日围绕着山峦盘桓、流连。

“文革”之前,半山腰处曾经有座灵验不息、香火鼎盛的丁仙峰庙,我曾立在遗址上寻踪觅迹。顺着丁仙峰向下俯瞰,一条龙脉沿着蜿蜒曲折的港湾奔泻而去,连路灌溉着四围的农田,川流不息地汇入鄱阳湖中。

云雾之中独自寻觅仙迹之时,我的思绪随着飘忽不定的云,忽隐忽现,平添若干的仙境与龟息。一阵山风徐徐拂过,那云那雾袅袅娜娜,飘落在人烟稠密,气温宜人的小镇之中,恍惚之时,忽见一朵奇葩异卉凸展,市镇的人们相庆奔走告诉世人,1957年,三汊港中学建校伊始,便从这块灵犀之地崛起、诞生。

三汊港中学正值校庆六十周年,莘莘学子云集母校。举杯欢庆之时,我的神思随着时间的迫近频频闪现,虽说无缘在贵宝地拜读、肄业,梦中又无时不和它相渡相生,后又因偶尔一次机遇,我才得以同它相识有缘。

说来四年前,我正在县城经营杂货,暑假的一天,恰逢一位三十来岁的青年跨入店内购买食堂用具,问之,方知三汊港中学食堂管理员,姓名未加详问,购物付钱时,问及送货否?鉴于数量较多与慕名寻梦,未加考虑,欣然愿往。

汽车从人烟稠密的街道缓缓前行,穿过三汊港镇中心街道。街侧空旷之处,凹现一处普通的铁质栅栏大门,倘不是大门顶端的鲜艳醒目的“三汊港中学”显耀着辉光。门卫见我是送货之人,微笑着打开校门让我进去。只因疏忽忘记带手机联系,此时,顿觉犯难发憷。迫不得已,只得将车停靠校园围墙。趁此,一边浏览着校园风景,一边守候着从校园内踱出的老师。

顺着浓荫蔽日的法国梧桐和香樟前行,左边是硕大宽阔的足球场,紧贴操场是一栋五层的教学综合大楼,后面紧连着一栋栋老师与学生的宿舍楼。楼层之间绿树成荫,宿舍因树变得冬暖夏凉,遮风挡尘。树间点綴着各式花圃: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花圃里栽种着冬青、玫瑰等时令鲜花。它们相互争艳,花朵簇簇。

我行走穿插其间,浑然不知正是炎炎灼烧的夏天。独自欣赏校园的格局与美景,仿彿自己置身在石桌石椅间诵读。浏览已罢,正独自阑栅着寻人。忽见一位满裹书生意气,春风扑面的老师迎面走来。正自惊疑之时,老师竟先开口:“老王,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是您?灯生老师,我给食堂送货来了!”我定神细看,忙应咐道,让灯生热情的手握得我有些激动。我与灯生初识于县作协举办的安徽寿县的一次釆风,我的身边坐着一位才华横溢,充满朝气的老师,交谈中得知供职于县三汊港中学,偷闲时喜爱看书,擅长于写小说。

釆风虽是短短两天,我们彼此留有印象。我们边喝茶边聊天,主题渐渐切入学校的渊源与历史。

灯生老师滔滔不绝地介绍:“三汊港中学始建于1957年,那时,规模不大,仅仅初一一个班38人,为了扩大校园规模,赵家林校长率领师生自力更生,破土开荒,劈出一座农村中学的校址。”

“谁知遇上‘文革’,学校曾一度迁址幸福水库,边劳动,边教学。开辟建舍的校园被社办企业和医院挤占借用,学校由此沉没遣散,而是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大家屏息耐心等来了时机。”作为生源短缺,设施陈旧,仅仅数排风雨飘摇校舍的村高中,学校英明、果断,富有开拓的精神,欣然背债前行,按照常规教学,艰难探索涉进,欲与天公试比高。邵小平校长力撑危局,找差异,带领全校师生奋力拼搏。

“学校在恢复高考后,狠抓教学质量,成绩彰显卓著,声名远播,省内外的人员慕名纷至沓来求学。省安义县、贵州等地区纷纷组团前来观摩借鉴学习。”

诸多的成绩与荣誉倾注了学校与师生多少辛勤与汗水,他们呕心沥血,绞尽神思,一心为校倾情出力,荣誉榜上镌刻着每一份的功劳,渗透着无数人的斑斑汗渍。

灯生指着排排新添的校舍说:“学校因需要扩招学员,开拓扩建,前景喜人,食堂为了满足4000多师生的需求,大胆改革创新,多品种多花样改善满足生员的需求,加强食堂的管理,让师生吃得放心、实惠。学校环境优美,舒适,倾全力创办一所现代化的高品质、高趣味、高效率的百花园地。”

如今,三汊港中学走出的莘莘学子遍布天下,荣誉之花随着接踵而至。六十年甲子,弹指一挥间。校园顺风破浪,匠心独运,坚守开拓,赢得农村中学的一面光辉旗帜。

我眺望着苍翠、古老的丁仙峰,一缕缕白雾似云似锦,伴随着缕缕仙气徐徐飘落校园内,幻化成一所育人树人的仙境之地,似梦,而非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