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酸与甜

作者: 张兴甫2022年07月04日情感短文

我与我的孩子及侄儿侄女,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也都拥有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但两代人的学习条件与生活环境却截然不同。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那时还没有解决温饱,住的是草瓦房,穿的衣裤到处是补丁,吃的是包谷饭或杂粮饭,家庭好点的孩子穿的是胶鞋,像我这样家庭困难的都是打赤脚。而今,在青山中学或其他学校读书的侄儿侄女,跟其他孩子一样,都是住校,穿着时尚,书包时髦,享受着各种优惠政策。

我1978年考入青山中学。当年青山中学高中部招收两个班共100人,我是幸运者之一。我家住的寨子叫仙人洞,离青山中学7.5公里。由于家里困难,我只能走读,每天用双脚丈量在家与学校的两点间,把带有方向的脚印当作不断推动自己前行的动力,不管雷鸣暴雨、霜雪冻地,都阻挡不了我求知的欲望。每天,母亲半夜就把白天吃剩的饭菜放在锅里温着,拂晓前我起床、吃饭、赶路。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与两个住校回家的同学路上不期而遇,我们来到前不靠村后不挨店的下坡梁子时突遭暴雨,只好躲藏在“戴红帽”的青包谷地里的石板上,把衣裤脱下来与课本一起,用放在书包里防雨用的塑料纸包好,借刺得生疼的瓢泼大雨痛痛快快地冲了个澡。雪天,我迎着刺骨寒风,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到学校一跺脚,身上筛下不少“碎银”。这时的太阳十天半月难露次脸,为方便生火将洗过的补丁衣裤烤干,穿的外衣裤一般每星期只洗一次领口、袖口和裤脚。鞋子是妹妹缝制的旧轮胎底布帮鞋,有时帮脱落了,自己用锥子引眼,用细铁丝当线绱着穿。那半夜行,穿雨雪,脚量路,踏晚霞,饥饿与煎熬的经历,磨砺了我坚定不移走出大山的意志。

2010年农历十月初五是父亲八十寿辰。事前几天,我与兄弟姊妹约好为他祝寿;我到达青山镇后,改步行,从青山中学路口赶往老家,寻找38年前我走读时的感受;途中,在当年下坡梁子被暴雨突袭的那块石板上小憩了一会儿,回家一看手机,足足走了1小时55分钟。

忆往昔,看今朝,改革开放40年来,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从老家到青山中学读书,有一条弹石路和一条硬板路可达,三轮车或摩托车或电动车也进了平常百姓家,且有的人家还买了面包车或小轿车,每个星期五或星期日下午,我的侄儿女也跟其他沿途一线村寨读书住校的孩子们一样,可以自己搭乘班车上学或回家。

我儿时的那个时代,靠挣工分吃饭,家中八口人,只有身体不大好的母亲在家劳动,父亲先后在雪浦管理区拿工分当报酬的造纸厂、畜牧场、龙潭口大队担任领导,照管不了家,家里饲养的牲畜也是三年两头的不顺,粮食一年种来不够半年吃;为弥补主粮的不足,不让我们饿肚子,母亲总是将各类杂粮或菜或野面蒿与包谷面混合,用甑子蒸给我们吃。

我读初二的那年,家里养的牛与猪都病死了,囤箩里的包谷见了底,实在是拿不出我读书要缴的3元学费,后经班主任协调,大队领导批准才得以免交。

我考入高中的那年,天像漏了似的,雨下个不停,成熟的小麦倒伏地里,贴地的麦粒冒出的绿芽一天比一天长。为把损失降到最低,白天,父亲带领群众冒雨抢收,用油布铺于地里,在雨中边割边打当天的工分,晚上,家家户户把麦子放入锅中焙干;那一年,我们吃了几个月难以下咽的麦芽饭。

在青山读书,如要住校,除每月要向区仓库上交粮食换成学校的码单外,还要向学校交纳15元伙食费。那时住校的学生,一日两餐吃的都是包谷饭,只有一个菜,是盐巴加干辣椒面与丁点儿香油煮切成薄片的洋芋或南瓜或洋瓜。家庭富裕点的住校生,吃的是菜饭票——为每顿半斤包谷饭,一小勺菜;家庭困难的吃的是白饭票——每顿只打半斤饭,拌点从家里带来的放点油炒成的辣椒面,就算一餐饭了。我走读的那两年,拂晓前在家吃了一顿后,要等下午五六点回到家后才能吃饭。我的衣兜里从未有过一分钱,也从未开过口为难没有钱的父母。每当中午,见住校生吃饭时,饥饿的我直流清口水,为了避开这尴尬的场面,学校侧面的那片坟地成了我们走读生休息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学生给予极大的关怀,高看三眼,厚爱三分,其中对读初中的学生,学费、杂费全免,且享受营养早餐与午餐,困难的学生营养晚餐也享受;对读高中的贫困学生,给予免交学杂费和住宿费。我那在学校读书的侄儿女也跟其他孩子们一样,享受到了国家对学生的优惠政策。生长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多享福!

我读初高中的那个年代,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生难以一心一意读书,但我读书从不含糊,课堂上专心听讲,深夜在煤油灯下温习。每逢学校组织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十天半月的劳动,也不忘把课本藏于包中带去,便于劳动间偷偷学习。

上初二的那年,我们到学大寨的典型生产队蒿枝地抢收小麦。劳动中,同学们每天都不固定地分成若干个小组。有一天,我与5个同学与当地10余名群众组成一个组,身背背架,手持镰刀来到麦地。这天,太阳太辣了,我割着一小片朝着有树的方向推进,当割到树下时,就在那小憩,并从衣兜中偷偷掏出写着几个数学公式的纸片看了起来。不多时,一位叔叔向我走来,吓得我赶紧把纸片藏于兜中。这位叔叔没有直接说我偷懒,而是转弯抹角地说:“小伙子,你放牛嘎?(指找虱子)”我当时羞得脸红,不知回答什么好。

初中时的勤工俭学基地在西阳城水库山后,每当种包谷的时节,每天都是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有一年,害虫特别多,为保住包谷苗,老师带领我们抓青苗上的害虫,并规定了任务,谁先完成谁先走。第一次抓害虫,看着有的玉米苗上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直起鸡皮疙瘩,不敢直接用手抓,用小木棍夹,老是完不成任务。几次后,见怪不怪,慢慢地竟也习惯了,见了害虫,手到擒来。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农药,年成不好时,庄稼一旦遭了虫灾,产量就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考入高中后,虽然学校也有一片勤工俭学基地,但这时学校教学已步入了正轨,以学为主,一年也就到基地劳动一二次。

那时的青山中学,教室房顶是瓦片,地面一清扫,满屋黄灰舞。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青山中学取得了辉煌成就,师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几栋崭新的教学楼矗立校园,道旁鲜花簇拥,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而今,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白天一心一意把书读,晚上自习课还有老师辅导,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们多么自豪!

我们那个年代的农村娃,要想走出大山,惟有考取“吃皇粮”的学校或参军入伍提干,别无他路。尽管我没有实现读书跳出农门的理想,但无怨无悔,此路不通换条道再出发,只要不断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机会总是留给不断往前走的人的,我从军到部队后,经过党的培养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入了党,提了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愿故乡生活在新时代读书的孩子们,珍惜时光,狠下苦功,砥砺品质,苦练本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圆梦宏伟志向,成就出彩人生。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