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毒瘤”----师腐

作者: 余四火[文集]2021年09月17日随感

教师接受“送礼”、“宴请”、违规开设辅导班、微信兼职代购……近年来,一系列“师腐”乱象饱受诟病。这种教育腐败现象,绝非一地、一校所特有,而形式多样,并不断呈蔓延趋势,已严重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增加家庭负担,甚至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严重破坏廉政从教的和谐氛围。

“师腐”始于家长,对更加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为达目的,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家长们煞费苦心找关系进名校、找名师、进好班;逢年过节还得挖空心思讨好老师,希望孩子得到“关照”;座位靠前,竞选班干、优秀,都得“为人”;直接微信“ 红包”若不成,老师微信代购,买点东西,也能攀点关系;遇事不走正道,请客送礼走后门,这些俨然成为当下家长们“办事”法宝。

“迂腐”教师收家长们的“馈赠”,也能做到“力所能及”,于是乎学生在校也就“有头有脸”区别对待,这种不良环境下,必然是“劣币驱动良币”效应,作为家长担心孩子“受歧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迫于无赖,硬起头皮也要“又请又送”。因此,“跟风”现象必然导致腐败越演越烈。

“师腐”“ 受”于教师,经不住利益诱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直是教师育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追求。然而拨开教育的迷雾,看似繁花似锦却也乱象丛生。教师职业原本纯洁圣神,教师更是清廉的代名词,但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教师也乐于接受一切形式上的“赠与”,违规收礼、接受宴请、开设辅导班……谋取利益,让师傅变成“师腐”,更让教师这份职业蒙羞,本质上已经构成违纪。

请客收礼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区别对待学生,分个三六九等,又请又送“备受关爱”,不请不送“备受冷落”,对学生打击性很大,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如何走捷径”。2016年热播剧《人的名义》里的一幕,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贿赂局局长陈海儿子小皮球,在班级足球队没有上场资格,因为没有贿赂队长,就连抄作业也要给同学钱,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吗?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

“师腐”“疏”于监管,形成政策“放水”。“师腐”的隐蔽性较强,形式多样,现行法律法规及各地规定不可谓不严,落地施行往往“缺斤少两”,并且过于形式化,对“师腐”没有标准界定。其次,监管主体职责落实不到位,“空喊号子”不管用。社会公开举报方式、途径宣传不到位,社会监管氛围不浓。因此,监管不力,就等于“放水”。

教育出现这些腐败现象,严重侵蚀我们的教育理念的,如何构建廉政从教的和谐教育环境,真正解读“教育”本质,传承师德,弘扬师德,形成廉荣贪耻、和谐向上的廉洁文化氛围,是当下全社会应该深思的问题,应该解决的难题,这需要进行系统修复,多方努力,久久为功。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赠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如果每位学生家长都能深刻认识这一问题,从自身做起,那么“师腐”乱象必然会得到根治。

“师腐”应止于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为师者当高风亮节,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提升人格品质,把正确的道德观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严于律己,面对“蝇头小利”、“不良风气”应保持定力,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以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为标准,争做人民满意、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师腐”应加强监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上好“反腐课”,念好“紧箍咒”。“问题”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抓住“关键少数”,对违纪教师坚决查处,绝不姑息,问责一个,警钟一片,形成震慑。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中学 刘 燕

作者余四火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写日记]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心情日记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