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咬”乡长

作者: 刘克定2021年07月26日生活故事

有一件事,使我好几年都难以忘怀。也就是“考研”最热的那年头,忽然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上海市有个区的副区长,分管民政工作,常常下基层,而基层单位大都是福利院、救助站、养老院……与聋哑人沟通时,就遇到了语言障碍。为了直接了解聋哑人的疾苦,更加贴近这些残疾人的心,他花了许多的时间向人请教哑语,并且很快“毕业”。下福利院、救助站,遇到聋哑人,他就直接用哑语和他们对话,不借助翻译。而聋哑人有什么问题,也直接去找他反映。虽然我未能记住这位区干部的姓名,但我很为他的实干好学精神所感动。虽然学哑语比“考研”难度小得多,对功名前程也无多大用处,尤其一个副区长级干部,也大可坐在办公室,听电话汇报,有时间去学点外语。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懂得作为主管民政工作的领导,不学好哑语,就等于没有掌握打开聋哑人心灵的钥匙,这把钥匙不掌握,当“衙斋卧听萧萧竹”时,就听不出“疑是民间疾苦声”,至少听得不很真切。

几乎在看到这则新闻的同时,我还听说一件事,某乡乡长去世,上级组织部门要物色一位新乡长,原有的两位副乡长均不理想,而乡长秘书年轻,论资历、经验,均赶不上两位副乡长,但这个秘书有个特点却为两个副乡长所不及:他走遍这个乡,十里不闻犬吠。因为他常下基层,和村民关系很亲近,常给村民读报、写信、写对联,村民有事都找他诉说诉说,连狗都熟悉他的身影脚步。经过考察摸底,上级把这个“狗不咬”的小秘书定为乡长人选。这个“不闻犬吠”很不简单,说明老百姓了解他,喜欢他,也说明他掌握了开启这个乡村民心灵的钥匙。

两件事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但是给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现在一些地方用人,标准很高,看学历、看职称,还看资历、年龄、来头,就连一个从事糖果包装的街道小企业,用工也讲高学历,非本科以上不要,“贪大求洋”,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门槛太高,章程太旧,都不合乎中国的实情,中国的实情是:既需要制造火箭、卫星、高铁、潜艇的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解决实际难题的专业人才。学校培养人才也应根据人才特点,因材施教,不要“一锅烩”。古代圣贤告诫要学以致用,并说学习有好几种类型:一种是用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这叫“君子之学”;而为自己的功名富贵而学,上不能报效国家,下不能为群众办实事,只会在平庸的人前背诵所学的平庸的教条,则不免为陋儒,叫“陋俗之学”;还有为炫耀自己而学,以所学得的一星半点东西来傲人,谓之“小人之学”。可见学亦有道,有胸襟,有方向,解决实际问题,哪怕是涓埃之学,都是值得鼓励、值得称道的“君子之学”。培养、考察、任用人才,以及人才自身的学习,都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以致用,切不可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甚至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反而对养育自己的本土生分,“水土不服”。

发现和使用“狗不咬”乡长的组织部门,眼光是不凡的,他们熟悉农村,工作深入,是懂行的“伯乐”,从细微末节,找到有用之才,这大概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含义吧。如果单纯看资历、看文凭、看关系,那么这个人才就失之交臂,“不以千里称也”。可惜现在这样的“伯乐”仍然“不常有”,人才“市场化”,使本来意义上的“伯乐”更是越来越少,“狗不咬”乡长秘书和潜心学手语的副区长,不是绝无仅有,各地都有,可惜多被等闲视之。我也是从报章上见到的,可见现时还只是新闻而已。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