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静听虫鸣

作者: 温房酒窖 2014年07月21日散文随笔

进入盛夏之后,天气异常闷热,因此,每天傍晚都会到自家的楼顶庭院里乘凉,在小树旁、瓜架下漫步。从前几天开始,就听到草深叶密处有虫鸣,这两天好像越来越多了,此起彼伏,非常悦耳。说真的,已经很久没有这么近地听虫鸣了。每次走到瓜架下,我都忍不住想借助远处路灯的余辉,看看发出这么好听声音的虫儿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次寻找都没成功,一靠近鸣声就停,等我走开几步后,虫鸣声再次响起,依然是那么响亮。

经不起小虫儿的一再挑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见识一下这顽皮的小精灵。这次,我轻手轻脚,缓缓地走近一条瓜藤下,听准了位置,慢慢拨开眼前一片瓜叶,只见在后面一片瓜叶的叶面上,有一只黄绿色的细长小虫儿正鼓着劲地振翅鸣叫,看外形这应该是一种叫做“青竹蛉”的鸣虫。正想细看,它也许已经感觉到微小的震动,收起叫声,身形一闪便消失在其他叶片下了。没想到这么小小的虫儿,竟能发出这么美妙的乐声。

好奇心已经得到满足,我便走开几步坐在旁边静静聆听。静听之下才发觉,实际上庭园里至少有三四只青竹蛉。比较之下又发现,它们的鸣叫声略有不同,各有韵味:庭园角落暗处的一只,声音低沉有力,不徐不疾;瓜架高处的却是声音弹性十足,圆润通透;而花盆附近的一只,似乎比较年轻,音调高亢,节奏轻快;还有一只不知栖息在何处,似乎很羞涩,声音沙哑,只是偶尔叫一两声。当几只青竹蛉一起鸣响时,一声追着一声,完美的和声在庭园里交响回荡,让人觉得心灵也在这片清纯的虫鸣声中变得清澄圣洁了,思绪渐渐回到了童年。

我小时候是住在工厂家属区里,那时的家属区不能和现在的商住小区相比,很多角落都堆有碎砖、长满了杂草。每到夏夜,远远就能听见阴暗潮湿的草丛中传来清脆的虫鸣,这些叫声大多是来自另一种更常见的鸣虫——蛐蛐。起初,我也学着其他同学那样,到草丛里、碎砖堆下捉蛐蛐回来养,不过总是养不好,不是跑了就是死了。看来,我完全不是玩这个的,伺候不了这些小虫儿,后来没再捉了,还是让它们在草野中自由鸣叫吧。

那还是六十年代,每到夏天,因为晚上家中仍然较热,又都没有电视看,同时也是为了省电,家家户户都带着草席和扇子,在楼前楼后的空地上乘凉。男人们常常在路灯下打牌下棋,女人们围坐一起聊着家常,而孩子们或者一起奔跑游戏,或者挤在一张大席子上乘凉。

我经常是和同一栋楼的小伙伴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在席子上,仰望着夜空,比划着数星星,那时的天空上星星真多,数不过来。旁边草丛里总有各种虫儿在不间断地鸣叫,我们就常在虫鸣的伴奏下,唱念着当时流行的儿歌童谣顺口溜;有时,一起静静地听邻家姐姐讲故事,当然,最过瘾的一定是在虫鸣声中听鬼故事了……

那时的夏夜是那样地美好,那神秘而深邃的夜空,那梦幻般的虫鸣声,真让人怀念……

今晚,夏夜同样迷人,抬头仰望夜空,静听虫鸣,童年不再,童心犹存。虽然夜空似乎已不如童年时那般深邃,星星也没有从前多了,但寂静中那美妙的自然之音还是和儿时一样,那么地近,依然是那样地如梦似幻,使人不禁有些心旌摇荡,直想化作虫儿与它们一起悠扬。

静坐许久,渐渐觉得有一阵阵清凉徐徐飘来,仿佛身躯正缓缓落入一泓清泉之中,沁人心脾、通体舒畅。脑海中也随即闪过一首诗,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那首《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正如诗中所描绘的,这如水的凉意,应是出自幽幽虫鸣所带来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此时,恬淡的心似乎也正悠然地栖息在枝叶上,和虫儿一起,仰望星空。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