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灌县的“收荒匠”

作者: 马及时 2015年11月16日散文随笔

川人管卖肉的人叫“刀儿匠”,管收废品的人叫“收荒匠”。老灌县(今都江堰市)旧时的“收荒匠”大多数是男人。他们衣着简朴,常常脚蹬一双麻窝子草鞋,挑着一对竹箩筐,一支铜嘴叶子烟杆儿别在前面的裤腰带上,一把老式杆秤插在后面的裤腰带上,有的扁担上还挂一只小酒壶儿,每天潇洒地走在老灌县古城区的东街、南街、北街、书院街、紫东街上,也在窄窄的宝瓶巷、贵州巷、曾家巷、陕西巷、白果巷往来转悠。

灌县老城区的旮旮旯旯,可以说,到处都可以看见“收荒匠”的身影。

“收荒匠”真是个快活自由的职业。快乐的“收荒匠”们上下班没人管,挣多挣少没人管,他们挑着箩筐,走不多远又呡一口小酒,沙哑的破嗓子胡乱唱着川戏,哼着小调穿街过巷,一路走一路吆喝:

“有破铜烂铁、骨头、牙膏皮、旧书、废报纸卖没的哟……”

颤悠悠的声音传得老远、老远。深宅小院里的家庭主妇听见了,就会把收拢的烂玻璃、牙膏皮、旧书、废皮革、烂棉花提到小院门口,等那醉汉似的“收荒匠”摇摇晃晃地走来,然后过秤,讨价还价,再斤斤计较地算钱。

那年月,卖废品、粪、潲水可是穷苦人家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童年时代我们几兄妹的零用钱,最大的来源就是拾破铜烂铁悄悄卖。每逢墙边、河滩、垃圾堆里捡的破铜烂铁、牙膏皮、废铁丝积多了,我们几兄妹就会悄悄卖给自己喜欢的“收荒匠”。

紫东街那个姓曾的“收荒匠”,不管多走了几条街,我也要舍近求远卖给他。原因有两个:第一他的长相特别老实,说话有点结巴,又是独眼龙,称秤时眼晴斜着老是看不清楚,每次都给我多算重量;第二他人特别豪爽,每次算钱都要多给我2分、3分钱,还结结巴巴地说:“小、小娃娃找钱不容易,多、多给几分钱拿去买糖吃、看、看娃娃儿书!”

我当然要把破铜烂铁卖给他了。

可是,茶馆里的人都说:曾独眼龙是老灌县古城区最狡猾的“收荒匠”!

我不信。茶馆里喝茶的那些人却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似的:“1958年春节前夕,那曾独眼龙在白果巷一家大院门口,收了2斤多废紫铜块,里面至少夹杂有3小坨金块。”

有人说:“也许他没有看出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儿生气了:“没看出来?‘收荒匠’的眼睛是吃醋的嗦?铜和金子都分不清楚!”

我半信半疑。但是,我还是宁愿多走几条街,也要把捡来的那些破铜烂铁卖给他,因为他每次都要多给我几分钱。

何况,我的童年没有金子,就是捡到了金子,我也不认识它。

我的童年太穷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